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时空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阐述了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发展态势。从中国大陆各省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六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入手,探讨了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指出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土地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等诸多因素所造成的。最后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中国大陆区域上市公司的相对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酒店业的区域差异特征,对于制定中国酒店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泰尔(Theil)系数,对2001-2010年中国酒店业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及地带间差异的时间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酒店业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均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地带内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且中国酒店业地带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与地带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酒店业的地带内差异均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从空间特征来分析,三大地区酒店业的地带内差异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空间格局.从三大地区酒店业的地带内差异的贡献率上来看,东部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并且东部和中西部的贡献率差距较大,中部和西部差距较小,东部地区酒店业地带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和中西部地区的贡献率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孙峰华  李世泰  杨爱荣  黄丽萍 《经济地理》2006,26(6):974-977,987
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及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了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特征及其成因。从省、直辖市、自治区;九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净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引起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流动人口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有关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中的个体差异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利用TOPSIS方法,选取GDP、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10项综合经济指标,测度了中国31个省市在1997-2007年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较大,表现为省际差异、东部与中西部的地带间差异以及东部地带内差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模式存在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亚欧大陆桥作为我国继沿海、沿江经济地带之后的另一经济热点地区,正成为第三大经济地带,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改变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徐连经济带则是经济增长点中的重点区域,位于沿海、沿江、沿线(新亚欧大陆桥)的节点位置,如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陆桥的交通、流通优势,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亚欧大陆桥作为我国继沿海、沿江经济地带之后的另一经济热点地区,正成为第三大经济地带,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改变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2l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徐连经济带则是经济增长点中的重点区域,位于沿海、沿江、沿线(新亚欧大陆桥)的节点位置,如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陆桥的交通、流通优势,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蕴含了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配置、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等理论原则。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格局历经了大区协作、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东中西东北四大版块、多极发展的变迁。多极经济格局更能体现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和区域发展差异,且已然成为区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多极经济格局却加剧了经济竞争。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外向型的外围经济带、以外带内的经济走廊和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以强化区域协作、弱化区域竞争。  相似文献   

9.
电信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证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电信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电信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徐敏 《经济前沿》2005,(2):20-24
新亚欧大陆桥作为我国继沿海、沿江经济地带之后的另一经济热点地区,正成为第三大经济地带,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改变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徐连经济带则是经济增长点中的重点区域,位于沿海、沿江、沿线(新亚欧大陆桥)的节点位置,如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陆桥的交通、流通优势,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1978年~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熵值法,测算出三大地带之间、三大地带内部(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地带内部省际差距)和大陆地区整体差距的熵值,根据其变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整体差距趋势经历着“V”型变化,不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三大地带内部总体差距程度呈现大幅持续下降特征,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带内部均呈现出显著的“俱乐部收敛”,但西部地带内部省际差距呈“V”型变化且不存在收敛趋势。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程度却呈现出大幅持续上升特征,而且对大陆区域整体差距的贡献率达73.55%,要缩小大陆区域整体差距,如何缩小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则是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后我国地区经济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空间结构向均衡化和多极化演变、区域合作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以及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瞄准性增强等。但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中仍存在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扩大、地区分工格局不合理、地区盲目竞争现象突出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受到体制机制掣肘等问题。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区域发展的上述态势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为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完善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锡尔系数的1995-2008年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旅游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选取1995-2008年中国各省域的旅游数据,对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从提高中国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和缩小三大地带旅游发展非均衡差异的层面提出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布局系数LQ以及顺序分布模型,从区域特色化角度考察了近10年来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区域分布和变动差异。我国第一产业分布的区域差异最大,并且在继续扩大,第二产业分布的区域差异在减小;东部地带第三产业分布更为集中,尤以三大直辖市的第三产业集中最快,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分布更为集中;东部与中、西部地带三大产业结构的差异尚在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明显加速,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交流更加频繁,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进程加快。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愈发紧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分工与区域分工格局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中国未来区域分工合作的趋势将发生新的变化。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也就要求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跨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宏观背景的分析,深入考察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一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逐步形成网络开发的总体布局格局;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头将由东南部沿海逐步向北部和中西部地区推进;三是地区间产业分工将由部门间分工逐步向部门内分工转变;四是一些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将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或地区性的金融和管理控制中心。同时,在未来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购买力平价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江苏省地区间购买力平价,采用基尼系数、Mann-Kendall法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985—2012年江苏"名义"和"实际"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和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地区间购买力平价,江苏省"实际"区域经济差异呈现缓慢上升状况;2通过地区间购买力平价,江苏省地区经济差异的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985—1992年、1993—2000年、2001—2008年、2009—2012年;3地区间购买力平价不会改变经济差异变化的表现形式,江苏地级市间的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大地带的差异;4地区间购买力平价表现为对于较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锡尔系数分解法,借助SPSS16.0和arcgis9.3软件系统地分析了内蒙古自1987年以来区域经济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内蒙古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在逐渐扩大,2005年后呈急剧扩大趋势;在空间上蒙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蒙东和蒙西;从分解分析来看,区内三大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都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地带间差异是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已经达到了限制经济发展的程度,形成差异原因包括资源、市场、政策和全球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未来20年,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分别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南北地区和省区市角度展开分析。一、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格局的变动特征(一)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东部地区发展速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但东中西地带间发展速度的差距已开始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八五”时期(1990—1994)三大地…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际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但各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通过测算2000—2010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定量指标,发现山东省内各地市间和地带间的区域经济差异正逐渐缩小。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引起山东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山东区域经济差异变小的主要因素,而高新技术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