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20年来,江阴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翻番。1997年全市农业产值达25.8亿元,比1978年增长9.3倍;粮食产量虽因粮田面积减少,但总产仍达到4.55亿公斤,与可比的1985年对比(因1978年种植双季稻不可比),增20%;林牧副渔长足发展;农民人均年收入5135元,比1978年增长41.5倍。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农产品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靠的是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在1978 -2010年的收入-消费水平趋势,农民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比较以及贫困地区农民与我国农民消费水平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是消费水平上升速度低于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我国重点贫困县农民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农民,并且低于城镇居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依靠扶贫扩大内需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向以“农业大省”著称,研究河北省农民消费的问题,无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推动河北省乃至全国农业的发展不无启迪。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消费发生了巨大变化。 1.农民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仅为80元左右,1984年提高到243.2元,1993年达到了696.52元,是1978年的8.7倍,是1984年的2.86倍。1978年以前农民生活消费改善缓慢,1952—1978年26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生活费年增加仅为1.76%,这还没有扣除物价因素。1978—1993年15年间,扣除物价因  相似文献   

4.
谢国娥 《经济纵横》1992,(12):46-48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国人均消费水平已从1978年的175元增加到1990年的714元.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在需求层次上已从70年代的生存型为主进入了兼顾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混合消费模式.但是由于受我国经济的特点,消费政策,消费习惯,民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失衡,严重偏离国际常态.而这种失衡的消费结构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调整消费结构,从而合理、正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发展,1978—1998年GDP年均增长13.6%,比全国的高4个百分点,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同期,城镇化也快速推进,城市由6个增至23个,建制镇由68个增至515个;全省城镇化水平由14%左右提高到33.5%左右;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7个百分点,比全国的0.65快49%。可以说,这一时期,福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  相似文献   

6.
解析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很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文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解析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林文芳 《发展研究》2006,(11):60-62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工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对经济的作用显著增强。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2842.43亿元,占GDP的43.3%,比1995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怏。200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24倍,年均增长19.5%,快于GDP年均增长速度7.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一、 城镇化是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温州市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小城镇蓬勃发展。全市建制镇从 1978年的 18个发展到目前的 146个,建制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 70%左右,集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 80%以上。全市建制镇已形成以 30个经济强镇为龙头骨干的城镇化群体。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温州市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78年的 63.8%下降到 1997年的 10 1%;而…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地飞速发展,为更好地了解我国各省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探讨如何更好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缩小消费水平差距,本文依据2016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针对201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最后提出相应建议,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普遍偏低,本研究针对农民消费水平的这一现状做出简单的分析,并剖析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农村消费能力的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大批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业生产中游离出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目前山西省晋中地区拥有乡镇企业60,190个,是1978年12,789个的4.5倍;从业人员25万个,是1978年9.4万个的2.7倍,占到农村总劳动力数的28.16%;固定资产总额由1978年的  相似文献   

12.
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老区工业的改造与扩建,新区的资源开发与建设,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解放初,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9.3%,“一五”计划完成后提高到13.5%,1982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20.6%。当然,同经济发达国家比较,人口城市化的水平还较低(1978年日本为75.6%,1977年苏联为62.5%,1970年美国为73.4%)。我国城市化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新城市不断涌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山东部地带向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的推进,在内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城市。1953年我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只有173个,1978年增加到309个;1983年仅设市建制的城市就达到289个。新城市的不断出现,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第二,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建国初期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1983年达到20个,居世界首位。50万——100万的大城市,由14个增加到28个、翻了一番。在全国城市总人口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占35.2%,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占20.7%,二者合计占55.9%,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所占人口比重很小。  相似文献   

13.
祝青 《经济论坛》2004,(4):47-48
近几年我国经济连续高增长,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巨大的改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仍然非常狭窄,造成了房地产投资的热潮。1998年至2001年,我国商品房完成投资、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分别每年平均增长20.6%,19.35%和22.5%,出现了持续的高位增长,具有了一定的发展热度。连续多年的高位增长,会使一些人们  相似文献   

14.
何邓娇 《当代经济》2014,(20):83-85
本文运用了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如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对广州市1978-2012年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以下实证结论:广州市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每增加1%,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就提高0.703084%.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97.6元增加到2001年的2366.4元,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年均增长4.0%。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1985年全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7.42元,2001年达到  相似文献   

16.
《综合经济导刊》2002,(1):26-27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农民收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1978年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2元增加到2197元,增长了14倍多,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6%。纵观22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表现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未来5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1978~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5%。从增长核算来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投入的高速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根据资本投入、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趋势,可以判断,未来50年中,前20年中国经济仍可  相似文献   

18.
经济改革以来消费收人基本状况及分配中的主要问题经济改革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87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工资总额年均增长14.2%,货币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1%,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4.8%。分阶段看,收入增长率波动性比较大。职工工资收入增长发生了四次波动,即1978——1980年为中速增长期,工资总额年均增长14.5%,货币平均工资年均增长9.8%;1981——1983年  相似文献   

19.
<正> 自1978年开始改革以来,中国经济逐渐出现了这样一种体制特征,即一方面是体制一直未理顺、缺乏活力的国有部门,另一方面是体制相对正常、充满生机活力的非国有部门。国有部门在工业产出中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77.6%下降到1994年的34.1%,平均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非国有部门所占份额则从1978年的22.4%上升到1994年的65.9%。这样,中国经济就出现了两大板块,非国有部门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样一种制度特征,中外不少经济学家已作了大量分析(如吴敬琏,1992;Norton,1995)。本文的目的不是分析这两部门制度特征本身,而是以此为起点,分析两部门的改革与发展政策。本文认为,无论是经济改革政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都要把非国有部门纳入考虑范围。重要的是,从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和动态演进出发,重新审视现有的部门政策,设计一些针对两部门特点的经济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一、从农村工业化到城市化 在过去20多年经济改革期间,中国经历了一个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与此同时也伴随着非常迅速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从1978年以来,有大约超过1亿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乡镇企业,这促进了乡镇企业在整个改革期间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1997年这20年中,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率年平均超过20%,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根据我们的初步估计,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改善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贡献,净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率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