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力资源的概念自德鲁克1946年定出以来,已经深入人心,“人力资源”有两层含义;第一,人是赖以产生产品或服务的一种资源,必须满足源于产品或服务的标准化要求,进行标准化的培训和管理,而不能迁就各个人的性格和习惯,第二,人力资源是一种人性化的资源,对之进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引导人性的基础上,重视人的需求、情绪因素、而不能把其当作物力资源来管理、漠视人的需求、情绪的作用,或者试图改造人性,准确地说,人性只能引导,而不能被改造,但人的文化性则可以改造,这两点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比物料管理、资金管理等等要复杂很多,必须走“尊重人性、改造文化性、强调准确性”的管理道路。  相似文献   

2.
莫逆 《会计师》2012,(9):9-10
在分析会计舞弊风险环境下人本主义对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引导作用前,有必要界定人本主义在管理实践理论,特别是内部控制行为理论中的具体定义。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可以译为人本学,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由于会计舞弊的日渐盛行与蔓延及舞弊行为的主体就是人,因此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对人性的研究与探讨都一直是管理思想的主线,人们正是基于对人性的不同认识而构建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和管理控制系统,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控制之道并指引管理实践和内部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3.
赵琳 《中国外资》2008,(4):70-70
一、人本主义的历史演绎进程 20世纪初产生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对经验管理的否定,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科学管理强调,通过制订标准的操作方法来训练工人,用经济手段来驱使人们工作。这一理论,在他的管理思想中,一般不重视人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影响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与政策、市场等因素不同,人的因素是能动的、可塑的。人性管理要从人性的根本特征出发,研究、利用人性需求,发挥人性中积极的因素,抑制相对消极的因素,把个体利益尽可能地统一到群体利益上来,最终达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农行人性管理现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农业银行名义上已经成为一个纯企业性质的单位,但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人性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在现实中,由于对人性的理解不全面,对人性管  相似文献   

5.
翁礼华 《新理财》2006,(7):64-64
人性崇尚自由,谁都不愿意被人管理,只不过为了创造财富,实现价值,人们才聚集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不可回避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软件项目研发中的软环境建设就是,围绕科技人员所在单位的管理方式、团队建设、价值取向、工作习性、培训学习、生活质量等方面展开研究,使软件项目研发管理更贴近人性,尊重人的积极性,强调个人与公司和谐发展,从而合理、有效地提升科技人员的工作潜能和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标管理是一种将个人需要和组织的目标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以人性假设的Y理论为指导思想,管理实施过程中个人通过亲自设定目标,自我控制目标实现过程,间接参与管理,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同时重视目标绩效的考核,因而能极大的提高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竞合理念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本文回顾了以竞争为导向和以合作为导向的战略管理理论,追溯了竞合思想的来源与内涵,然后从人性的利他性和竞合过程中的囚徒博弈两个方面评述了个体竞合的研究现状,从企业竞合的表现模式、参与主体、互动演化和绩效四个方面归纳评析了有关企业竞合理论的研究现状,文章最后指出了已有研究的缺陷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郑进 《金卡工程》2010,14(8):270-271
人性假设对一个社会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基础的作用。公务员的人性假设和角色定位对于公务员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公务员正确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前提。传统社会的中西方对政府官员存在着不同的人性假设,无论是偏重道德还是偏重经济理性,对社会的管理都有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将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需要和动机、非正式群体、冲突及其管理等理论运用到了解被审计人心理和行为特征上来,以期实现提升内部审计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各家银行都纷纷提高服务质量,更新设备,强化功能,人性管理,温情服务,软硬件相结合,逐步推出自己的服务品牌。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服务质量,就要在外延上费心思,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做好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企业中,管理靠的是人文关怀,靠的是精神理念的维系。对于这一点,笔者不反对,因为这是人性“阳”的一面。不过,管理仅仅依赖人文关怀、精神理念的维系,即“阳”的维系显然是不够的,虽然在理论上行得通,佩往实际操作中却难之又难。这就像片面地用儒家恩想来管理企业一样,只强调个人修炼在精}申层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实际操作性,就会陷入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当中。  相似文献   

13.
一个企业要想在众多的强手竞争中保持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自身独具特色的宗旨、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摩托罗拉公司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人性,为员工、客户和社会做有益的事情,并始终把这一理念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最高准则。摩托罗拉公司之所以在全球取得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坚持了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14.
人性假设是管理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不同历史条件下人性的表现不同,本文通过追溯中西人性假设的主流和发展来探寻中西人性假设的不同之处,以及造成中西人性假设发展至今天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的原因。对于正确认识中西人性假设的不同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性假设的盈余管理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及其博弈分析来看,盈余管理可分为效率性盈余管理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两类.效率性盈余管理是正和博弈,它会激发管理者的生产性寻利行为;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是寻租行为与常和博弈,它具有会计后果.利润操纵则纯粹是一种寻租行为,是对社会资源的负和博弈.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以激励效率性盈余管理的发展,正确引导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严厉制止利润操纵.  相似文献   

16.
人性的力量     
一个领导、一个领导班子,如果承认了人性,理解人的趋利性,并“以人为本”地去抓工作,那么,这个单位就解决了最难的“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细节决定成败"。人民银行清河县支行的实践表明,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防风险强服务、提升国库工作水平的引擎和利器。主要精神是以谨慎为原则精益求精,做到精心、精细、精品和精致。主要方法是,抓精细化规范提高质量,抓精细化创新防范风险,抓精细化服务塑造形象,抓精细化严管提升素质,抓精细化人性管理增强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朴素的人性指人有善恶之分。原始社会崇尚君子学说把人类均看成是从善的。在中国,把神仙当成是最美好的象征,有女娲、禹舜等传说,在西方,早期的《圣经》也劝人为善,进入初级社会后,人们对人性的观点有所改变,出现了商纣炮烙、秦朝暴政等人性从恶的描述,但是很多人仍然向征善,向往仁政,如孔孟之道的“仁、义、礼、智、信”,《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镜花缘》中君子国的描绘等,但这种仁政往往是不奏效的,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国家、军队、武器、刑律,以后《圣经》也把原来劝人为善的戒律改为要向“主”多进贡才能洗脱罪孽,才能上天堂,所以本人的观点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姑且不称其为恶,但起码不是君子,而是经济人,国家、法律、都是制约从恶,导人为善,但由于传统化的影响,我国的许多法律基点还没有从经济人的基点出发,利用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手段去引导与制约人们为善,所以取得的效果很差,如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之前,会计工作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规范,因为那时是“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要求每个人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会计法规中的人性法则就是认为人是善的,实行的是会计仁政,很少有什么处罚之类的内容,会计法律并没有多少用处,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搞了改革开放,企业法人和自然都有了经济利益,成了经济人,懂得去追逐自已的经济利益,但是,当时私人经济还未大力发展,企业利润还是大部分上交国家,职工的收入也还是很少,所以对人性的看法是:已注意到的经济人存在,但还是认为人的主流是善的,是一种非善非恶的人性观,体现在《会计法》中,就是规定了一整套统一的科目体系和设帐。建帐和做帐规定,而没有或很少从经济人的观点出发来规避会计犯罪,1993年修改的《会计法》虽认识到经济人的本性,但仍不知道如何去防范、惩治会计犯罪,虽然订了很多约束条款,实际上仍无一能够执行,结果会计犯罪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9.
时代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在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三个阶段后,正以e速度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说20世纪初由弗·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已露出人性管理的端倪,那么今天以人为本的管理则应大行其道。在全球经济日渐国际化之时,我们最为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尊重人的、代表时代精神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诺基亚的“全球人才观”———引入专才像许多科技公司一样,诺基亚在两年前已面对技术劳工短缺的问题,于是在互联网刊登招聘广告,向全球人才招手。结果,成千上万来自全球每个角落的履历表如雪片飞至。现时,诺基…  相似文献   

20.
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推崇人性管理,达到人企合一,实现企业与员工共成长、共发展是企业人本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能否实行的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科学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为价值实践,推动企业进步和发展,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