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彩虹 《经济纵横》1992,(10):28-31
<正> 一从企业兼并的现实情况分析,兼并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兼并企业对被兼并企业注入新的管理方式.在不少兼并中,被兼并企业通常不是因为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资源等问题,而是经营管理方式和机制不活.而兼并者正是掌握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它只需向被兼并企业"输出"管理方式,无须改变产品与技术过程,也不必进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重组,甚至于不增加新的管理人员.因此,这种兼并可称为管理方式型兼并.由于它不  相似文献   

2.
2005年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始终处在升值通道内。经典国际经济理论表明,汇率的变化会通过对贸易总量、贸易结构、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而影响就业。本文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上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可能受到的影响。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工资刚性条件下,人民币升值对就业总量的影响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即"倒V形"态势。当人民币在一定幅度内升值时,各种类型劳动力的就业都有所增加,增加幅度的排序依次是中等技术水平劳动力、高等技术水平劳动力和低等技术水平劳动力。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时,三种类型劳动力的就业都有所下降。第二,如果假设基期劳动力被充分使用的条件下,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增加,高等技术水平劳动力、中等技术水平劳动力和低等技术水平劳动力的工资基本呈现出"倒V形"的趋势,但工资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上升的速度。第三,在工资刚性的条件下,人民币在一定幅度内升值,内资企业的就业上升,超过一定幅度后,就业下降,表现出"倒V形"的态势;而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则就业下降。从假设基期劳动力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更容易看出劳动力在内资和外资企业之间的重新分布:内资企业吸收了来自于外资企业中减少的劳动力需求。根据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一,人民币升值导致的贸易结构升级增加了对中等技术水平劳动力和高等技术水平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对中等技术水平劳动力的需求更加旺盛。因此,快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是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第二,内资企业是稳定就业的主要力量,鼓励内资企业的发展,重点在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吸引就业的主力军,推动非贸易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本文利用收敛分析框架研究技术引进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地区间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经济较落后地区技术引进的技术外溢作用更强,技术引进有助于实现地区经济收敛。基于30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的结论证实,技术引进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对地区经济收敛也产生显著影响。技术引进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本文利用收敛分析框架研究技术引进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地区间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经济较落后地区技术引进的技术外溢作用更强,技术引进有助于实现地区经济收敛。基于30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的结论证实,技术引进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对地区经济收敛也产生显著影响。技术引进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我国的劳动力供给趋势迎来了拐点.这种长期趋势的变化正在对微观企业绩效和行为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同时,这种长期影响也正在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文章试图将劳动力供给因素纳入ACF和DLW微观企业绩效分析框架中,进而检验企业所在县级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对当地企业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本地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下降对微观企业绩效的冲击在10年前已经显现:1.由人口控制政策带来的劳动力素质提高确实可以提升本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会降低经济利润率;2.劳动力供给变化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利润率的影响在全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企业更早地受到了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冲击;3.劳动力供给变化主要以"劳动力成本"为中介,进而对生产率和利润率起到不同的作用,以"劳动力成本"为中介的传导机制会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经济利润率.文章的研究对于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结构转型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区际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区际发展不平衡为既定条件,探讨了在此状态下所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并比较分析了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而得出结论,发达地区把已经丧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不断向落后地区转移,以及伴随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家精神的资本流动有助于缩小区际发展差距,而劳动力流动则趋向于扩大区际发展差距。劳动力流动和产业转移,资本流动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因此,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应该有助于区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发达国家把部分技术性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零件生产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或者把零部件输往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进行装配,将产品的生产制造委托给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代工企业大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位条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城地区以大量企业及相对发达的各种要素市场为第一优势,吸纳了更多劳动力进入本地企业就业。教育总体上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最重要因素。但其在近城地区的影响却位居第二。在远城地区教育对增大农村非农就业倾向的作用更为显著,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这种倾向就越显著。各种文化水平的影响都普遍促进了劳动者到外地企业就业,但对进入本地企业就业和家庭非农经营的促进却并不普遍,其中初中教育对农民在本地企业就业的作用更显著些;高中教育提高农民从事非农家庭经营的倾向最为明显。耕地数量抑制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对其在本地企业就业和家庭非农经营的影响也不显著。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大了农民进入本地企业的就业倾向,劳动者供养的非劳动人口数量对农民非农就业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农户拥有的非农业和农业生产性资产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不大。因此,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强边远农村地区的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发展乡企和私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农村劳动供求信息系统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自 1997年下半年以来 ,我国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解决失业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已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目标。导致高失业率的原因 ,许多文献均有讨论 ,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基数大、适龄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现有生产资料、技术水平的吸纳能力 ;二是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地区生产力的重新布局使企业许多隐形失业问题显性化 ;三是国内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市场价值取向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是消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经济全球化竞…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吸引外资投资建厂,以低成本进行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经济增长加速.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且增速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速,我国企业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的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为了研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从要素集约角度划分产业结构,建立VAR模型和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劳动力成本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具体机制:一是作为企业为第一投入要素所支付的费用,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可避免会对产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改变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改变人力资本存量和刺激技术进步影响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伪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一元化”过程中的“农民进城”与城市吸融功能不足的矛盾、“小城镇化浪潮”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不足的矛盾。结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于守地式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而守地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城乡市场与产业的互动。这需要发展立足农村的“产供销一体化”大型商贸企业,破解农村市场劳动力流转、土地流转、融资与技术及管理水平低下问题,构建城乡产业互动的交换利益基础,优化城乡产业体系配套和互补的对接方式,提升城乡产业合作的分工层次。  相似文献   

12.
考虑空间效应的中国肉牛生产区域集聚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春  王明利 《技术经济》2013,(10):80-86,92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肉牛生产区域布局的变动及其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肉牛生产区域呈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以来,肉牛生产地区逐步从非农就业机会较多的中原等区域向饲草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转移。进一步研究其成因,结果表明:资源条件、经济环境、技术因素和空间互动效应对肉牛生产的区域集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技术、空间误差自相关性、农业劳动力数量、草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对中国肉牛生产的区域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非农就业机会则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Cost-impacts of spatial and industrial spillovers on economicperformance are evaluated by incorporating activity level measures for nearby state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into a cost function model. We focus on loc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conomies for state level food processing industries, from activity levels of similar industries in neighboring states, agricultural input suppliers, and final product demand. We find significant cost-savings from proximity to other food manufacturing centers, and areas with high purchasing power. Cost savings from locating near an agricultural area are also evident, although it seems costly to be located within a rural agricultural state, implying thin market diseconomies. Marginal production costs instead appear higher in more urban, and lower in more rural, areas. These spillover patterns also have input composition implications; materials demand responses are the most closely tracked by the agglomeration cost effects, and capital and labor impacts vary.  相似文献   

14.
王怀民 《经济经纬》2007,(2):50-53,77
台湾地区、韩国加工装配活动成功和智利、阿根廷成效差异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政策环境、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与外部环境差异等等;东亚由加工装配活动成功向加工贸易活动转变,而东南亚成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后向联系和技术溢出方面的差异;中国大陆的加工装配活动是成功的,已在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平衡国际收支和技术转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沿海地区加工装配产业在比较优势将消失的趋势下,向中部地区转移这些产业并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将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投资支出——投资机会模型,分别考察资产专用性、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及其交互作用,对工业企业上市公司资本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拥有越高资产专用性的企业,其资本投资越大;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加速了政策所属行业企业的投资;但对于拥有较高资产专用性的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所属行业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抑制了其资本投资,这种情况在公司所在地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支持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明显,而在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支持度较低的地区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技术采用与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升级缓慢的背后是技术水平较低、进步缓慢。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搜寻成本,使得厂商的技术采用和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之间存在互补性,这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多重均衡。本文对这一机制进行了刻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证实了人力资本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中国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升级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劳动力绝对数量较大和相对素质较差,使得我国陷入低技术均衡。  相似文献   

17.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labor demand and labor market regulations on the corporate structure of firms. Higher wage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monitoring,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these high wages are caused by labor market regulations, unions or higher labor demand. We also find that the organization of firms has important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monitoring is a type of “rent-seeking” activity and the decentralized equilibrium spends excessive resources on monitoring. Labor market regulations that reduce monitoring by pushing wages up may increase net output or reduce it only by a small amount even though they reduce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attempt to quantify caste-based discrimin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 using household data taken from rural North India. I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ransaction costs associated with entry into the labor market and reservation wages are estimated simultaneously along with market wages. The estimation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ransaction costs in the labor market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backward classes with regard to access to regular employment. In line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chievements of India's reservation policy so far have at best been limited. In addi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stimates from the model employed in this paper and conventional (reduced-form) approaches shows that discrimination in labor market entry is likely to be underestimated in the conventional reduced-form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for the catching‐up of structurally backward countries. A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is presented that accounts for firm entry/exit and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killed labor employed in public R&D sectors. This raises the tradition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a core–periphery setting as firms and mobile factors usually cluster within spatial agglomerations. With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however, there is a counteracting effect on the tradition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as firms in the periphery also benefit from increasing R&D expenditures in the core lowering entry costs for firms. It is found that the catching‐up of structurally backward countries is spurred not only as a result of trade integration but also because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资源配置结构产生冲击.新一代劳动力的彻底性流动激发了农村要素结构的重组,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型,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妇女化;土地流转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化投资力度等对策化解这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