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商会的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和企业被视为两种最重要的协调制度形式,即被认为呈一种“双峰分布”。但现实中,大量的交易却在中间组织中进行,即“中部隆起”而不是“双峰分布”。本文在制度经济学框架下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方法探讨了商会的生成机理和治理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2.
交易费用理论的经典"企业-市场两分法"无法对中间组织为什么会存在,以及与企业和市场相比其优势有哪些做出较好的解释,原因就在于这种分析方法仅仅以交易成本作为衡量各种经济组织效率的唯一标准,只注重效率,不注重效益.而经济组织的存在和演进并不一定仅仅取决于节约交易成本,还可以从效益优势中获得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因此,要想对中间组织这种目前越来越普遍存在的组织形式进行更透彻的理解,就必须超越经典的"企业-市场两分法",构建一个既能反映效率、又能反映效益的新的经济组织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陈长彬  杨忠 《财经科学》2007,(12):60-67
本文从新古典经济学究全信息假设的局限性,来说明企业组织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并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中的交易成本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解释企业组织和各种制度安排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组织的六种非价格机制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替代的交易协调方式,以及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是决定选择市场的价格机制或组织非价格机制等不同协调机制的根本原因,通过组织形式和相关作用力的综合五边形分析了组织形式的可能发展空间和中间性组织形式的发展,说明了各种经济组织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问题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每当危机爆发,政府之手就会很给力,而且市场也非常欢迎政府这只"托举之手".此次危机也不例外,2008年至今,遍观全球各政府,无不是高垒债台,同时各国央行更是以"量化宽松"之道,为政府之手披荆斩棘.由此就形成了反危机下的一幅图景:即通过政府支出,来营造商业环境;通过以货币当局印钞,来修复信用环境.政府通过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来防止经济被危机拖入大衰退的泥潭.  相似文献   

5.
中间性组织的组织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层级组织和市场组织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态.而在现实世界,还有很多经济组织既具有层级组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市场组织的某些特征.处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上有着多种类型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网络企业、企业簇群、战略联盟、企业集团等,它们统称为"中间性组织".这些纷繁复杂的组织形态既有共性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弄清各组织形态的特征,揭示各组织形态间的相互关系,恰当地选择和构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将成为提高国家与地区、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组织和制度问 题,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一领域所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之中,为什么存在如此多种多样的经济组织和制度安排?举其大者来说,在一国之内,组织和协调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3种,即政府、市场与企业。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同时需要这3种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这3种组织方式各自的功能和适用的范围是什么?这一问题也可以表述为,这些多样化的经济组织方式能够同时存在于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之中,共同组织和协调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背后的…  相似文献   

7.
池泽新 《当代财经》2003,(10):17-20
经济组织可以从“制度安排”和“行动集团”两种含义上进行理解。总的来看,经济组织有市场组织、等级组织和中介组织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活动采取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意味着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或“行动集团”,其实质是采取不同的分工协调与完成交易的方式。经济体制的实质就是制度安排。所以可以从经济组织的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划分。根据经济组织的多样性,理论上可以将市场经济体制划分为市场组织主导型、企业(组织)主导型、政府(组织)主导型和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按照邓小平"两个飞跃"的设想,要真正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这一根本矛盾,突破口仍在发展"集体经济"即实现体制内生产过程的"联合",也就是通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来实现"大生产",从而以"大生产"应对"大市场".但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不能"就组织形式谈组织形式".因而基于新农村建设对"三农"问题的重新定位,借鉴城市企业的改革思路去设计和构建适应"统一大市场"竞争需要的农村经济组织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农联模式"正是根据该思路而构建的以"仿股制"企业"农联"为核心的一系列农村社会的改革模式,其中包括"农联"制度环境和"农联"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的构建和设计.这也是建成旨在促进乡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产业化、市场化,建立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张立军 《经济论坛》2005,(20):43-45
近年来,无论是OECD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企业平均规模的变化趋势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特别是在集中度下降较快、市场结构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产业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这一现象表明,传统的“钱德勒式”(科层制)的企业开始放弃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以新的制度形式替代传统的科层协调制度。这些新兴的经济组织被称为“中间性组织”。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转型经济中,江浙地区出现大量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小狗经济"模式,即企业内部协作关系被类似生产部门的"小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所替代.其合理的解释在于市场交易费用低、在资产和技术上不具专用性和高技能劳动能直接定价.此外,中国转型经济中金融制度供给滞后和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可被视作外部制约瓶颈因素.从"小狗经济"撑起一个强省中可以拟合出这样的结论:微观经济组织的构造和健全将对我国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及制度变迁产生长期驱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过度劳动在我国呈快速上升趋势,而知识工作者正成为“过劳死”的高危群体.为了有效预防和干预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导致的社会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说明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本文根据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影响因素划分为前因变量、决定变量和调节变量三类,构建过度劳动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从知识工作者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质出发,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总体而言,个人因素和管理因素对知识工作者的过度劳动动机、意愿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工作任务因素、社会文化、经济和制度层面等深层次原因构成的环境因素则激励或约束着知识工作者,使其在具备一定过度劳动动机和意愿的情况下,较其他劳动者更容易付出超强度的劳动强度和超长的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主权债务危机充分暴露出欧盟内部经济治理方面的体制性缺陷,也让成员国看到深化欧盟内部融合、增进财政预算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欧洲学期"就是欧盟在债务危机恶化之际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是完善欧盟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一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欧洲学期"机制的框架内容、创新之处、存在的问题、实施现状和预期政策效应等方面着手,试图对其做出较为客观全面的剖析,并给出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7,27(3):362-36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决定性的因素,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其发展机制正是区域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及机制研究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将其定义为区域内部的和谐及与区域外部的共生。针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将区域协调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将发展机制定义为一套从目标内容到实际操作的完善体系,具体包括根本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协调手段、协调程序等,探讨了三个阶段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价格是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利益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是价格没有理顺.所以.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充分发挥价格的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和利益均衡职能,构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调节利益"的协整模式,通过深化价格改革,促进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兼容.  相似文献   

15.
新制度经济学的逻辑缺陷在于:不能由不完全契约导出将“剩余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赋予特定一方的结论;动力机制不足以解释企业发展的事实;委托代理和产权理论不能解释资本主义企业的合理性。20世纪末以来的社会经济基础日益凸现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缺陷,知识在理解企业的性质和组织上具有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整合了的一体化组织理论框架包括:组织内部由社会、技术、经济侧面组成的结构层面、制度层面、意义层面3个层面;技术环境、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制约及其应对;组织内、外相互作用意义上的目标整合、协调机制及基于目标的组织管理。新的组织定义是,两个以上个人组成的,经有目的协调而应对内外技术性、经济性、社会性要求,具备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职能性、社会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Modern theories of government finance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an economy’s fiscal deficits in determining the course of monetary policy. Modern growth theory stresses the role of monetary factors in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se two are interrelated, using a simple AK growth model, one with money, reserve requirements, and government debt. 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look at the coordination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long-run growth under three alternative coordinating arrangements. We uncover some unconventional result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a number of policy variables; these rest squarely on the constraint of the coordin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8.
The Euro and Internal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reviews, mainly from an institutional angle, the objectives, forms, scope, levels, implementation and challenges involved for internal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uro on 1 January 1999. In particular, it identifies six different aspects of coordination (procedures,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alytical framework, monitoring, policy interactions and joint determination of policies) and analyses the rationale for coordination in eight different policy areas. After presenting some of the challenges lying ahea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although an appropriat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seems in place, it still has to undergo its baptism of fire.  相似文献   

19.
十字路口的农户家庭经营:何去何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说明当前"地权分散化"、"耕地细碎化"和"规模细小化"的小农经济并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物,而是刚性资源禀赋条件下人地关系紧张的自然结果。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生产先天最适组织细胞必须得到坚持,但小农经济的先天性缺陷必须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来予以调适。这一制度调适就是立足于家庭经营的现代农业合作社。但实践中各种"假合作社"很可能将这一制度安排引入歧途,本文详尽探讨了"假合作社"赖以存在的土壤,明确指出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必须从根本上予以否定。论文进一步指出,现代农业合作社是一种弹性极强的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向上和向下兼容性,可以包容"公司农场"、"公司+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历史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e theoretical case for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was well established, and presumed settled, in the 1970s. In the mid-1980s, the focus of research shifted to intertemporal aspects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early 1990s, the subject no longer generated as much interest among economists as it might have deserved from an economic policy perspective. With EMU, the topic of coordination has once again found its way onto the political and scientific agenda. In fact, the EMU regime not only raises a number of new and important questions concerning policy coordination, it might also be interpreted as a surrogate for far-reaching forms of policy coord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more ambitious forms of coordination are confronted in any case with coordination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he EMU – regime itself, such as the independence provision of the ESCB and the supreme monetary policy goal of maintaining price stability. Without doubt, economists' and political scientists studies on coordination will not be suited to serve as blueprints of policy coordination for policymakers to follow at summit meetings. But even if the key question - how much relevance the abundant literature on coordination may hold for the real world – could not be answered definitely, it – at least – provides useful analytical insights in the structure of coordination problems. And an improved analytical understanding of macroeconomic interaction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more successful efforts at policy coord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