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的概念、研究阶段、国际发起经验、我国组织实践与参与经验等方面,总结现有研究方向,依序综述我国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相关研究的现状;并认为本世纪相关研究推进与建言献策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些研究与我国的相关参与及发起相辅相成,为我国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的发起提供助益。本文还整理了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的优势与风险、牵头工程的准备与推进状况以及学界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健 《中国市场》2009,(40):70-72
21世纪,随着国家对科学事业在人力及物力方面的大力投资,科学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线性积累过程,而是变成了渗透各种因素的复杂系统,这标志着科技发展已正式步入了"大科学"时代。然而,在"大科学"本身开辟未来的同时,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各种伪科学、伪学术大行其道。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公众对现今的科学概念产生模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呼吁并提出对"大科学"时代的科学形象进行准确的重塑,其目的在于使"大科学"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示于公众面前,从而让公众充分理解当今科学的发展过程,并提高科学素养,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居安必先思危。在“十一五计划”制订工作展开之际,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对来自国务院各部委、重点科研院校、主要民间组织以及国外大学、驻华国际组织的98名中外著名专家进行了调查。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对我国“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风险因素、风险领域以及风险冲击程度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贸导刊》2008,(7):27-28
一、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情况与面临的任务 (一)基本情况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两弹一星”开始的萌芽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为标志的成长期(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期。初步统计,到“十五”末,已累计投资数十亿元,建设重大设施34个,涉及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地质、海洋、生物、能源等众多领域,使我国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增强。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成果,使我国进入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国家授时台为载人航天、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授时保证。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能源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学编制能源战略规划、促进能源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改革创新,科学谋划“十三五”能源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22日国家粮食局组织专家,对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牵头,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所、河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储备粮减损新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储备粮减损生物测防新技术和仪器研发”(2009BADAOB05)进行了验收。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协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对“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的分析,借鉴国际知名智库管理经验,立足中国科协自身特点,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建议。一是明确智库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学术支撑三个方面夯实智库建设基础。二是形成智库核心产品,畅通智库影响渠道,提升智库影响力。三是建议实施养“心”工程、强“翼”工程和链“家”工程,协同推进中国科协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今后一定时期,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战略任务。现代化大农业首先是现代农业,其次是具有“大”字特征的现代农业,其中“大规模”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物质基础,“大组织”是其经营主体,“大农机”是生产工具,“大科技”是生产手段,“大服务”是保障体系,“大市场”是支撑条件,“大产业”是实现形式和发展理念,“大产出”是发展目标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财富》2009,(10):48-49
(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973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同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而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非常关键的五年,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意义最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与治理能力与科学决策水平存在正相关性,但目前面向这一群体的科普在数量及效能上都十分有限,科普机构很少涉及。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一个项目的12年跟踪为基础,运用文本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归纳分析法等开展实证研究,深入阐述了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开展科普的时代意义、分析了首都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群体科普状况、提出了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制约因素及有效途径等,以期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十四五”时期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国家创新规划发布以来,我国软件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科研软件作为软件行业中的一个细分分支,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因此有必要摸清我国科研软件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研究影响科研软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梳理国家基金委资助项目、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行业现状、人才队伍结构等情况,结合科研软件研发和使用者的特点,分析了科研软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研软件发展建议等,以期为科研软件的发展及创新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立足科技创新,以科技外交为触手参与国际竞争和规则重构。日本综合科技创新会议(CSTI)是日本最高科技政策咨询决策部门,其重要职能之一便是促进日本科技外交发展。本文基于中国学者张冀燕对科技外交工具的分类,以CSTI的发展、产出成果中展现的工具性为切入点,分析日本科技外交发展特点,为我国发展科技外交提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十三五”以来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使命和宗旨、组织建设、内部治理以及相关工作实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结合对国外典型科技社团经验的分析,总结出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能力现状,剖析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存在的内生动力不足、内部治理结构难以适应工作需求、科技供给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善等三方面不足,提出明确职责定位、完善内部治理、建立长效机制、优化服务产品等四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突飞猛进,老年人被卷入信息化的浪潮中,互联网对老年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愈加凸显。“十四五”时期,中国老龄化加速发展并叠加疫情防控常态化,对老年科技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老年科技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对老年科技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从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和群体需要多个角度阐述了老年科技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平台+课程+师资+空间+服务”五位一体的老年科技教育体系建设方案并进行实践,为黑龙江省的老年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迎接这些挑战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解决国有企业的合理定位,区别对待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探索政企分开的有效形式。科技创新要在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支持财政、金融、人事等方面的自主创新,促使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同时努力借鉴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先进经验,促进科技国际创新合作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量子科学技术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健康医疗、自动驾驶等方面应用广泛,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日本量子科技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科技预测中心KIDSASHI平台1定期发布的报告,概述了各国量子科技战略和政策文件,并根据日本第十一次技术预见德尔菲调查结果,从各个主题的重要程度、国际竞争力、科技实现前景、社会实现前景和政策措施等五个方面对日本量子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德尔菲调查结果的数据表明,本次调查的702个主题的平均实现时间是2032年,量子科技的22个主题均在2032-2040年之间实现社会目标;日本将在2035年建成国家首台门控量子计算机;单自旋元件、量子传感器和量子中继技术的重要程度和国际竞争力较高。  相似文献   

18.
人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十四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是我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梳理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和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典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吸引国际人才、培育青年科技后备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完善公共服务和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从汇聚全球英才、培育青年后备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我国加快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