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试论“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其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问题。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如何全面、正确、辩证地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当前地方税收工作亟待解决的焦点.税收工作应从观念、理论、机制、征管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人手,全面创新新时期的地方税收工作,以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研究部"十一·五"计划基本思路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共16项指标.从各项指标内容来看,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都占据特殊重要的位置.农村人口占福建总人口的2/3,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社会.因此,福建省要实现到2017年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入手,组织力量,对照这些指标进行具体分解,确立具有福建特点,符合福建实际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并对各项目标的落实制定应对策略,全面规划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广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它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现代化的区域开发和发展具有不同的区域开发支点,即开发的主要切入点和发展的支撑点。西部贫困地区大量农户还处于小农生产阶段,应该把村镇区域作为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支点,因为村镇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区域,同农户直接相联系,是众多农户的集合体,同时也是西部农村最基本的经济主体。村镇区域开发是实现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基本、最广泛、最具爆发力和影响作用的经济板块和经济开发环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更好生活的新要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坚持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在面积不及中国1/3的土地上,拥有近11亿人口,且人口仍在快速发展,其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引起本国和世界的关注.本文从印度人口问题分析入手,探讨了印度经济增长现状,对影响印度经济增长的相关要素及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印度人口规模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这对我国走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在面积不及中国1/3的土地上,拥有近11亿人口,且人口仍在快速发展,其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引起本国和世界的关注.本文从印度人口问题分析入手,探讨了印度经济增长现状,对影响印度经济增长的相关要素及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印度人口规模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这对我国走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必须深刻认识"五个统筹"的重要性,以"五个统筹"指导全面小康建设。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浙江省紧紧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全面实施(浙江省“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积极利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没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和经济社会信息化,高技术产业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诉求呈现多元化特征,社会治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因此,正确把握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统筹协调的工作方法,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全面小康社会并非仅仅是一个富裕程度的概念,还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精神、生态、安全文明的共同发展。所以。衡量小康社会的标准除了经济指标外,还必须包括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人文指标。  相似文献   

1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而制定的战略。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市场引导、统筹协调、前瞻求实、体制创新、实现跨越”的二十字方针;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根本转变;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教育,努力培育全民学习的社会氛围;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形成信息时代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的新环境。  相似文献   

14.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力军.以高阳镇为例,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移民搬迁的历史机遇,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对于改变库区社会经济落后的面貌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德育工作,赋予德育工作新的内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明确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化德育为先意识,创新高校德育建设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造就和培育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大学生群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问题,更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笔者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就“十一五”期间如何推行这一思路,提出了必须实施有关基本策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问题,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作者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就“十一五”期间如何推行这一思路,提出了必须实施有关基本策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现代商业与商业现代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商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章旨在重新诠释商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在“全面小康”战略中的作用,认识现代商业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现代化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内涵及特征,通过国际化、信息化、人本化、网络化、规模化战略,实现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商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以来,我国县域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县域经济较快地发展,而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县域金融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环节,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杠杆作用。从金融视角下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匹配发展,对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1世纪的头20年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关键是实现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快速发展。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拖后腿的可能也是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问题。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如何尽快找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并扎实稳妥地推进,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吕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就资源型贫困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及当前吕梁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提出资源型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六条对策,是对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一个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