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资金支付模式的加速创新以及信用风险管控压力的持续增大,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与监管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创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监管视角,结合青岛辖区主要中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管控的具体情况,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按诱发因素区分为资金头寸类、业务结构类、风险传染类等类型,总结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管控经验,提出流动性风险管控的不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动态评估体系,就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管控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加强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监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财务指标的监管评级是对银行过去风险管控效果的量化反映,是风险管控的"果",连续性和动态性不足,难以有效反映银行风险管控能力与业务发展状况的匹配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构建了一套客观评价银行风险管控能力的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表明,银行管理层对风险管控能力起决定性作用,银行员工对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基于财务指标得出的风险管理水平对风险管控的影响低于预期,银行风险管控的原始驱动力正由外部推动向内生需求转化。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山东银行业为例,利用该评价体系具体分析了山东银行业风险管控能力与其业务发展的匹配性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提升银行风险监管有效性和前瞻性,提升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银行监管必须针对本轮经济周期运行态势,研判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正确把握银行监管在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关系中的定位,通过采取加强宏观经济和政策研究分析,促进与宏观经济政策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管控重点风险,切实守住风险底线;实行分类监管,推进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推进银行业改革创新,提升科学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下行周期监管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前一个时期众说纷纭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问题,最终以"银监会"的成立而"尘埃落定".在新的监管体制和组织框架内,如何切实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真正达到强化银行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是新的监管体制设立后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银行机构大多采用一级法人、分级经营的管理模式,银行分支机构(以下称非法人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状况决定了银行法人机构的总体风险状况.我国现行银行监管的方法和手段,监管指标的设计大多偏重于对法人机构监管,并未充分体现法人与非法人机构的差异性.在强调以法人监管为重心,对银行机构实施系统监管和分级监管的总体要求下,如何构建和完善非法人机构监管体系,切实提高非法人机构监管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下是笔者在具体的监管实践中就这一问题的几点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梳理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构建方差分析模型实证检验监管政策的影响得出:首先,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但未能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其次,监管政策显著降低了互联网贷款利率和提高了互联网贷款规模,有力提高了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县域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在当前"三会"自成体系、各司其职,且县域地区几乎不设分支机构的监管体系下,县域金融风险管控,金融秩序维护等方面监管缺位问题逐渐显露,阻碍着县域金融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本文以佳木斯市所辖县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县域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并对优化县域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有效率的金融监管是以金融监管体系完整、监管依据充分和监管手段先进为基础,以金融政策传导的有序、畅通和统一为关键,防止金融体系的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性,结合国际、国内金融监管形式及新的监管理念、构建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总体思路,我们可以构建包括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体系、金融行业自律体系、社会联合监管防范体系四个层次的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完善能够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客观栽体,尽可能地通过科学手段解决金融体系的“市场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岢 《金融纵横》2001,(11):29-31
银行监管的目的是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以及防止金融系统的动荡。本文拟从基层人民银行监管员的视角对现行的监管制度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基层央行金融监管行为方式变革的可行性,探索作为监管创新方式的责任监管的操作模式和特征,并提出改进传统监管方式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上级监管部门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严、精、强、深的强监管态势,对银行基层网点的运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银行基层网点风险问题呈现了增加趋势。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对合规风险、欺诈风险、履职风险等进行防控,从而保证银行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文章简单阐述了银行基层网点加强风险管控的积极意义,分析了银行基层网点风险要素,提出了针对性的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以来,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监管机构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分业监管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监管理念、监管手段不断创新,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风险处置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以优异的监管工作成效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沿革、风险表现及国际监管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影子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证明传统的微观审慎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不足以实现其既定目标.需要找寻更为适用的政策框架,拓展监管边界,加强跨业维度宏观审慎是其中的重要方向。本文梳理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与发展沿革。总结了影子银行体系所引发风险的表现特征.总结了危机后国际社会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讨论进展.并就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邮储银行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分支机构的组建意义重大深远。它使邮储银行在管理体制、风险管控水平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但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分离不彻底、发展能力欠持续。为此,必须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股权结构;改善发展环境;加强并规范代理营业机构及二类支行的监管,对小银行或涉农银行实施集合监管,推动邮储银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银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对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管已引起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其监管内容包括对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的监管,业务经营监管,跨国经营外汇监管和海外机构组织形式的监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王晶 《福建金融》2013,(5):52-54
对银行外汇业务违规风险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涉汇主体监管的重要手段。本文立足基层外汇管理部门银行外汇业务监管实践,阐述构建银行外汇业务违规风险监管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视和对金融监管框架的反思,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逐渐兴起,成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作为金融监管的新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我国金融调控的又一重要支柱,逐步形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中央银行宏观政策体系。本文从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发展出发,结合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实践,提出健全中央银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来明 《甘肃金融》2006,(3):58-60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要求银行监管机构要着力培养加强作风建设,提高监管有效性,敢于开拓创新,加强风险分类监管等四种能力,以更好地推进我国银行业有效监管和改革创新,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因此,必须不断探索和提升有效管理能力,使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笔者根据在基层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工作实践,就基层银行业监管机构如何提升管理能力,切实履行银行监管职责.  相似文献   

17.
原晓惠 《新金融》2020,(3):32-38
金融危机十余年来,美国银行业很快从困境中恢复过来,风险状况快速改善,业务发展和海外布局都恢复至稳健水平;而欧洲银行业不仅一直在压缩规模,发展质量也面临严峻挑战,盈利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经营效率处于低迷状态。欧洲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负利率政策、银行监管举措及主权债风险敞口过高,都是导致欧洲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发展分化的重要因素。建议关注涉欧业务的经营风险,同时吸取欧洲银行业发展教训,保持中国银行业合理数量和规模,警惕"过度银行"现象;优化问题银行治理机制,将银行体系风险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构建符合中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影子银行天生具有的表外性、高杠杆性和证券化运行机理,一旦疏于监管就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法律风险。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美英欧等各大经济体纷纷出台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我国应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的影子银行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一、金融监管中间目标变化不定,使监管工作难以有序开展.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是控制金融风险,保证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发展.为实现这个最终目标,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应设置、并围绕一些相对稳定的过渡性的中间监管目标开展金融监管工作.然而,近年来人民银行制定、并追求的监管中间目标却是变化不定,随意性大,连续性差,甚至相互差距很远.这些目标多数是就事论事、急于求成的.例如,1999年以前,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重点是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支付风险.进入2000年以来,金融监管的重点突然又转向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而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再着重强调,甚至禁止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出现的支付危机实施再贷款、拆借等救助措施.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也重点在于贷款质量、表外业务等方面的检查,缺乏完整、系统的监管理念.由于金融监管没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中间目标,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监管过程中只能扮演成"维持会"和"消防队"的角色,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被动地忙于应付、忙无头绪,直正的监管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当前国家明确要求金融监管协调和决定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为背景,基于许昌市金融监管实践进行剖析。研究发现,金融业快速发展引发了银行资产质量、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金融消费等形式的风险累积;金融监管协调存在监管主体及职能缺失、监管协调机制平台缺失、监管实践缺乏协调、监管信息沟通交流机制缺失等方面的不足。据此,本文从实现监管主体全覆盖、夯实地方政府监管协调的责任、明确监管协调的法律制度依据、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强化区域金融监管协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