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建立了一个含人口结构、现收现付制度的居民生命周期行为模型,展示了未来的人口结构、相应的养老金统筹账户支付情况以及人口结构和现收现付制背景下居民对人寿保险的需求,分析了人口结构对现收现付制的影响、现收现付制对居民寿险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按照目前人口结构和生育率,未来人口结构将严重失衡,现收现付制度的保障程度将被大大削弱,提高生育率有利于缓解未来人口结构、提高养老金水平,进而提高居民对寿险的需求;第二,延迟退休政策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养老金水平、提高保障程度,从而将提高居民在老年阶段对寿险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个含有内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OLG模型,并结合对参数赋值的模拟测算,考察养老保险缴费率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中国当前降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此外,现收现付制下降低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有利于经济增长;部分积累制下,单位缴费全划入社会统筹账户其缴费率下降有利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若降低单位缴费划入社会统筹账户的比例,或提高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也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金制下缴费率变动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部分积累制或基金制下个人缴费率的变动也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当前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最为迫切的是促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与发展,而测算个人养老金账户适度缴费率和替代率水平是建立和完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基础。本文根据国民财富养老人口结构分配和三期代际交叠生命周期理论尝试构建了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率模型,同时测算了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率与替代率水平。本文研究发现:2020—2050年个人养老金账户适度平均缴费率水平为4.5%,而提高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收益率、适度提高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率、引导居民提前着手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等有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账户替代率至10%的下限适度水平,甚至达到15%的上限适度水平。  相似文献   

4.
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是一种代际转移的制度,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为生产力、工资和人口三者的综合增长因素能够维持代际转移,从而保证人们退休后能够维持稳定的工资替代率。这三种因素的波动形成了一定的风险。如何量化和管理这些风险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将给出代际人口比例和代际工资比例满足的随机微分方程。基于此,考虑在给定缴费比例和工资替代率条件下,养老保险计划出现支付危机的概率分布。进而,为了寻找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研究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VaR。最后,利用中国的实际统计数据,对本文的理论结果给予实证阐述,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滞涨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智利、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经济危机过后的时代,恰是检验改革国家养老金制度运行效果的时间窗口。从收益性角度来看,基金积累制的投资收益率一般要高于现收现付制的内含回报率,但若考虑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运营成本和转换费用,则这种优势将大打折扣。从风险的角度看,基金积累制的市场波动风险(用变异系数与VaR衡量)明显高于现收现付制。名义账户制在收益性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均不如现收现付制。基于养老金在缓解贫困、提供稳定而安全的收入预期方面的特质,建立以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为主体、多层次为补充的养老金体系是较为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养老体系究竟应该采用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积累制,学术界历来有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但在现实中,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逐渐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靠拢.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 历史沿革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初期,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城镇的所有劳动力,实行现收现付的待遇确定型模式;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启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路;1993年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改革目标,1997年进一步明确了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新体制过渡方案,确立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现收现付部分)与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部分)相结合的混合型体制,这种混合养老保险模式实行部分积累制,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正一、养老金隐性债务介绍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给我国的养老金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推动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改革。现收现付制下,政府所积累的向已退休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已经参加养老金计划的职工发放养老金的承诺形成了公共养老金的隐性债务。在制度改革过程中,原来隐藏在现收现付制下的隐性债务逐渐显现出来,测算其规模以及确定如何偿还已成为制度转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人口老龄化为背景,从现收现付制的经济效应角度研究了其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和现收现付制对于经济的负面作用不只是简单的叠加,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以现收现付制为主要特征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并由此增大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本文的分析结论从经济增长角度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的转变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9.
彭浩然  程春丽 《金融研究》2021,497(11):117-134
本文从参保人养老投资风险分散角度研究混合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通过构建一个两期消费模型,综合考虑参保人所面临的人口结构、工资增长率、养老基金投资等风险因素,本文研究了混合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的最优比例,并利用中国数据进行了测算与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引入小规模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制可以分散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所带来的风险,中国实行混合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其合理性;但如果要维持40%~45%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会面临较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王晓军 《保险研究》2013,(11):11-11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对养老保险基本问题的混乱认识,本文讨论了关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十个“迷思(myths)”①,澄清了在这些问题上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包括:基金制比现收现付制更能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采取“实账户”优于“名义账户”,养老保险存在巨额支付缺口,养老保险结余基金面临严重的资金贬损风险,养老保险存在的隐性债务使制度不可持续,现收现付养老保险不存在与隐性债务对应的“隐性资产”,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替代率低于国际警戒水平,基本养老保险有利于高收入者,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越长内含回报反而越低,对不同类型人员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才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11.
代际公平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在价值基础。本文运用代际核算方法分析降费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代际公平性的影响,发现降费前制度的代际不公平性凸显,同代男性职工的缴费负担明显高于女性,而统筹账户缴费率的降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代际公平。基于此,本文设计6种不同的统筹账户降费方案来考察继续降低缴费率对代际公平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缴费率的继续降低,各世代对制度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被"熨平",同时不同性别内部各世代的差异越来越小。基于不平衡性百分比和终身净税率测定的综合结果,13%的缴费率为能够实现相对代际公平的最优缴费率。随着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的调整以及新一轮降费的推进,应当在合适的时间进一步将缴费率降至13%。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下的"现收现付"制和"统账结合"制的个人福利水平进行经济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将"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制实际上是对个人福利水平的降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大,现阶段"现收现付"制在我国仍具有存续条件。借鉴国外的经验,积累制将成为将来较优的选择,因此需要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提高个人账户收益率,从而使公民福利水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下的"现收现付"制和"统账结合"制的个人福利水平进行经济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将"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制实际上是对个人福利水平的降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大,现阶段"现收现付"制在我国仍具有存续条件。借鉴国外的经验,积累制将成为将来较优的选择,因此需要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提高个人账户收益率,从而使公民福利水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寿命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大多数实行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国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对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数式改革,已有量化研究很少同时考虑不同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和多个参数的综合改革效应。本文针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构建了多参数改革的最优化模型,在参数边界和参数连续调整平滑性约束下,通过广义既约梯度法求解制度的缴费率、退休年龄、待遇调整指数的最优连续调整路径。依据测算,只有对三个参数进行综合改革,即对实际缴费率逐步上调,对待遇指数逐步下调,对退休年龄持续推迟,才能在未来50年中实现精算平衡。敏感性分析进一步给出了在不同的初始替代率、工资增长率和利率假设下,最优调整策略的变化路径。本文所构建的多参数综合改革优化模型以及优化求解方法,可以为养老保险改革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首先运用简单生命周期模型来推导养老保险制度对私人储蓄的资产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认为在基金制下,养老保险制度不会改变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量;而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制度对私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其次,实证分析表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降低了我国城镇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参考养老保险净收益的稳定和养老金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城镇居民储蓄率,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则会提高城镇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16.
李俊 《保险研究》2012,(5):111-118
现有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务状况的研究忽略了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不同筹资模式的差异,严重低估了新农保资金缺口数额。在对两种不同筹资模式分别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未来新农保财务收支状况及对政府财政的压力,发现在现有制度标准下,新农保资金缺口对财政的压力相对较小,但养老金收入替代率低下;个人账户资金缺口增长速度很快,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日本、德国和瑞典三国公共养老金虽然制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采取了较为一致的待遇调整规则:在缴费率和替代率水平双重约束下,引入反映人口结构变化的可持续因子以实现制度的自平衡。考虑到三国涵盖DB和DC两种不同的待遇给付方式,本文通过分析三国养老金调整机制的发展历程和运行实践,从缴费率、替代率水平、代际风险分担和政府负担程度等四个方面,对不同待遇给付方式下引入人口因子的养老金调整机制运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经验总结以期为其他国家调整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并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指出如何发挥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势.文章认为,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能仅仅为了解决支付危机而盲目地放弃现收现付制,完全向基金制转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现收现付制模式,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优势,那么实行混合模式的养老保障制度,则既能促进经济...  相似文献   

19.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下,经济学家们开始以人力资本作为中间变量,从社会保障影响人力资本及其形成过程的角度来论证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1989-2008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协整理论来检验社会保障、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现收现付制下,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而提高社会保障缴费率对人力资本积累存在正负两种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教育人力资本积累和健康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理论模型显示,当生物回报率大于资产收益率时,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会促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从而刺激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积累。基于OECD国家1995—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表明,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会促进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