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振羽 《经济经纬》2003,13(4):5-8,20
马克思把《资本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裂为二重性,生产产品的劳动不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区分开;马克思揭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在交换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所发现的劳动二重性是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2.
价值规律是劳动价值论中最抽象的规律。前人就是由于方法论所限只能把它的内容和要求作为规律本身 ,给我们留下了研讨的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 ,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 ,用“耗散结构论” ,以劳动二重性为纽带 ,从劳动与价值的关系入手 ,对价值规律内涵进行动态的系统研究 ,揭示出价值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是劳动一元函数对劳动生产力多元函数的复合函数。把这只“看不见的手”根置于劳动生产力之上 ,成为“有根之手” ,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价值规律的二重性及在不同社会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不仅是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决定的规律,同样也是关于商品交换和价值实现的规律。马克思对价值规律的论述可概括为两点内容:一是价值决定;二是价值实现。一方面,价值规律要求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这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的限制,马克思没有自觉地分解使用价值概念。延伸《资本论》的内在逻辑,可以完善商品元素的分析结构。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引进了效用与需求的概念,进而导致了需求二重性的发现,导致了商品元素对称结构的设置;对称的规则又导致“资源二重性”代替了劳动二重性”。《资本论》严格的逻辑演绎最终证明了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关于管理职能具有“二重性”的学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新近出版的《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认为,“管理二重性分别表现为合理组织生产力(指挥劳动)以及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监督劳动)两种管理职能。‘指挥劳动’是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的。……它表现了管理的自然属性。‘监督劳动’是同生产关系直接相联系的。……它表现了管理的社会属性。”这种解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所谓“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出自马克思的以下一段话:“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  相似文献   

6.
<正> 商品二重性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济学界长期以来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些观点,如说:劳动二重性的具体劳动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这些论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本文就这些方面提出质疑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用中性论方法分析社会主义也存在“资本”范畴,缺乏科学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分析社会主义存在“资本”范畴的科学方法。运用劳动二重性分析资本可以看出。资本具有二重属性:一方面从生产力角度讲。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存在于一切市场经济中。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方面讲。资本在一定社会中必然体现出为该社会服务的属性。打上一定社会的烙印。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同样,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也可以科学地说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王金秋 《经济视角》2013,(10):12-15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之一。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产方式含义的界定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从《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为出发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二重性,否定了生产方式多重含义论,同时否定了片面的将生产方式理解为劳动方式或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将生产方式重新归位为劳动方式和社会形式的统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应淡化“管理二重性”观念管怀鎏所谓“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即它与生产力相联系,是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即它与生产关系及社会制度相联系,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起着维护和完善一定生产关系的作用。对管理性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钥匙,也是识别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其他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各种庸俗经济学的照妖镜。同时,劳动二重性学说也仍然是分析全球化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论资本的二重性》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志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矛盾二重性的分析方法对资本所具有的二重性的探讨基础上编写的.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论作。  相似文献   

12.
《论资本的二重性》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志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矛盾二重性的分析方法对资本所具有的二重性的探讨基础上编写的,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论作。该书第一章从哲学的视角,特别是从辩证法中方法论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社会、人类及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等都具有二重性的思想和分析方法,为论证资本的二重性在理论和方法上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以资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二重作用,重新理解资本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资本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第四章对资本的经济形态进行理论探讨,目…  相似文献   

13.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需要以对技术与技术创新的准确理解为前提。基于马克思生产过程二重性学说和政治经济学方法,可以尝试提出政治经济学中技术与技术创新的一般理论。技术是生产过程对生产要素的各类要求集合,具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两方面的技术二重性,该二重性由于资本增殖要求而发生矛盾,并通过技术创新得到暂时性解决。技术创新过程即研发过程也有二重性,该二重性引起研发过程不确定性与资本增殖要求的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而产生了资本进行技术创新的诸多规律。在理论展开的同时,本文还对技术与技术创新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4.
钱伯海教授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本期活劳动”,并强调“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重性就不能成立”,“谁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一个科学体系,有如一个同心圆体系,同心圆的核心内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只是劳动二重性这个同心圆的外部层次。用物化劳动取代抽象劳动是不对的。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有三处形态,即潜在劳动形态、流动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只有当流动形态劳动结束时凝结为一个劳动结果,并表现为一种有形体的物质形式或物化劳动,这时才是价值表现,钱教授把劳动表现形式就当作劳动创造价值形式了。另外,钱教授还进一步从量上提出“物化劳动”创造多少价值,但问题是他所讲的量是统计量,是国民经济核算量,然而这种量同理论经济学上的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对劳动价值论中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及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指导意义等问题的认识与争论,必须建立在尊重马克思原创思想的基础上。晏智杰教授用否定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来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新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形成价值。是价值实体,因此,这一范畴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现在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论》注释书,大多持这种观点。《经济研究》1980年第9期彭迪先同志的《马克思论抽象劳动》一文(以下简称彭文)对这种观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有林同志的文章,第11期王干一同志的文章,也属这种观点。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中,撇开各种具体形态而剩下的东西(或又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等同性”……等  相似文献   

18.
行政垄断既是一种妨碍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又是一种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即具有 “经济违法性”与“行政违法性”二重性质。我们认为,行政违法性是导致行政垄断的根本原因, 在借助反垄断法的同时,必须运用行政法才能实现对行政垄断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哲学角度分析了《资本论》,并简要介绍了其中的商品货币理论。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其历史变迁及商品货币理论中价值规律、劳动二重性、劳动分工等理论,从企业管理、政府干预、经济均衡三个角度,分析了商品货币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从进步性、局限性、与时俱进性评价了商品货币理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价值规定有两个基本前提,即“政治经济学只研究财富的社会形式”和“交换必有共通物”,其价值概念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质;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马克思的价值规定存在着既排斥使用价值又严格依赖于使用价值的内在矛盾。马克思通过从“社会总劳动”到“社会劳动”的概念替代“化解”了内在矛盾,并通过劳动二重性理论构建起价值规定的完整逻辑形式。但事实上,概念替代和劳动二重性仅仅掩盖了矛盾,并没有真正化解它,反而使价值规定更加远离了其现实基础——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