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中的利益协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土地复垦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中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并将其分类,并澄清了塌陷地复垦过程中形成的政府、煤炭企业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利益链条关系。结合我国土地复垦的实际,从复垦利益协调度、复垦时间后保障及利益权重等方面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方法,为进一步制定矿区土地复垦政策,引导采煤塌陷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潘海英  汪欣 《水利经济》2019,37(5):66-7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选取疏勒河流域作为研究区,探讨水权市场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偏好和利益诉求,由此构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框架。针对流域水权市场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构建理论模型并分析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路径。从完善水权交易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合理鼓励或约束交易双方行为、强调社会组织的责任和地位,以及强化政府监督力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森林人家,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其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森林人家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政府及旅游者,分析了三个涉及经营的利益主体的特征。以漳州市龙佳森林人家为案例研究,实地调查其发展概况。案例点的经营模式是企业主导型模式,其经营主体是旅游企业;其经营过程中出现利益分配不平衡、利益激励不健全、环境影响的利益补偿缺失问题。结合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提出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激励、利益保障五个方面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其经营中的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4.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行为选择不同,影响到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与实施,进而对水源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并分析其利益诉求,将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受偿者与补偿者,二者在生态补偿中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利用博弈理论与方法,通过构建受偿者与补偿者的支付矩阵,分析了在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中受偿者与补偿者的行为选择机理,给出了双方行为选择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点,从而得出了受偿者与补偿者的行为优化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降低补偿者的风险偏好、监管成本以及受偿者不保护生态环境的超长收益,增加受偿者不保护生态环境的惩罚、潜在损失、信用损失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内外收益差和合作期限,是减少水源地保护区污染的有效手段,并据此提出了健全监管体系、强化风险意识,以及健全诚信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方式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田园综合体作为新型的“农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如何解决及协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构建共生协调机制,已然成为研究的热点。[方法]文章以无锡阳山田园东方为例,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走访、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期望程度。[结果](1)无锡阳山田园东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诉求点存在差异,无锡阳山政府管理部门、当地农民、开发商及游客在田园综合体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点。出发点不同,对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利益诉求的关注主次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但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并不矛盾。(2)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点密不可分,关联度高,同时期望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结论]该研究认为应该从诉求表达,农民参与,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监管五方面构建利益相关主体共生协调机制,以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深化水务改革,从改革的目的和内涵出发,以利益相关者偏好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政府、水务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在水务一体化管理进程中的偏好和责任要求,由此形成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关系结构。针对现实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关系存在的问题,从建立权责挂钩的考核制度、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和社会监督平台、强化社会监督力量对于政府和水务企业的外部约束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等理论,分析了生猪流通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VAR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方差分解进一步验证猪肉流通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鲜猪肉流通的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其中生产环节所得的利益较低;各环节的利益波动具有传导性,以批发环节为中心向生产和零售环节两端传导,但是由于各环节的市场联动性不强,其利益波动传导效率较低,相对独立性较强。因此,实现生猪流通环节利益分配均衡是保证猪肉安全供给和价格稳定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冯欣  姜文来  刘洋 《水利经济》2023,41(4):36-44
针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工作中利益相关方众多,相关政策与各方利益诉求背离,阻碍了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的问题,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关系、利益诉求以及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制,初步建立起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体系;利用Mitchell评分法和专家打分法,实现了对改革中各方利益的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差异显著,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有利于突破改革困境;利益评价结果整体呈现“政府>农户>社会机构”“供给方>使用方>支援保障方”的情况,改革中应强调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为更好地引导农户、农民用水协会及社会机构参与和配合改革工作开展,需要提供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9.
高邓 《山西农经》2023,(21):135-137
加强农业生态治理,事关绿色发展的大局。农业生态治理需要政府、涉农企业、农民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由于各方社会角色、性质的差异,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生态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与涉农企业、政府与农民、涉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最终提出了利益制约机制、激励相容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这三大治理主体经济利益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剖析福建省顺昌县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收储政策的主要做法与成效,揭示森林生态保护政策中多元利益共生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改善政府治理效能的助益、政策"组合拳"对施策者成本-收益结构的优化以及动态化定价机制与多元化收储模式对农户差异化诉求的回应均能缓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各利益相关者间利益冲突。最后,提出森林生态保护政策应灵活运用激励性措施,强调地方政府治理能动性与地方特色资源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民事公益诉讼整体呈现适用频率不高、救济领域狭小、起诉主体较为单一等问题。这既无法较好地实现民事公益诉讼保护不特定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立法初衷,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民事诉讼法》将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作了四项具体规定,尽管条文中运用了一个"等"字看似对救济客体的类别尚留有扩大的余地,但司法实务中对公益诉讼案件类型的认定仍较为狭窄,这不仅使得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无法得到很好贯彻,还会导致诉讼过于片面化,许多应当被保护的公共利益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实践中可以通过体系解释正面列举公共利益的种类,反向排除不应属于公益诉讼的案件类型,同时遵守比例原则,使得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救济客体得到科学有效的扩大。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的金融市场竞争必将日趋激烈 ,利率市场化的杠杆作用也日益明显。本文对我国现行利率体系的主要表现及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 ,指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调查“两规”冲突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一“两规”冲突核心问题的行为倾向,并据此勾勒出“两规”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进而探寻相应的协调对策。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研究结果:15个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其中某些主体同时拥有多项相互矛盾的利益诉求;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一核心问题,具有矛盾利益诉求的主体有着不同的行为倾向;依据其利益诉求及行为倾向,可以将15个利益主体分别归入利益相关者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研究结论:改变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减缓其对立关系是解决“两规”冲突的根本出路;在规划编制阶段构建完善的冲突协商机制和在规划审批阶段强化省级政府的制约作用是当前更务实的选择;此外,还需强化规划的执行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置冲突。  相似文献   

14.
Given the lack of a bill or amendment specific to cotton, we introduce a Cotton Influence Index to capture legislators' influence in championing the cause of the cotton growers during the hearings of the Farm Security and Rural Investment Act of 2002. Regression analyses reveal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otton Influence Index and campaign contributions, cotton farmland, party affiliation, and ideology. Tobit analysis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actions and participations" by representatives to advance the interest of cotton—that is, components of this index and their future cotton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s' (PACs) contributions to them.  相似文献   

15.
对于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我国相关法律均未作出明确界定,导致实际操作中土地征收权的滥用。以公共产品的界定来判断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范围,在分析其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公共利益进行分类,并探讨其界定模式,以此来廓清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边界。通过设计一些必要的程序与制度,对防止"公共利益"的泛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我国中央与地方林业投资的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了两类利益主体所处的数种纳什均衡,借以探讨了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中地方林业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并查找原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研究方法:采用利益分析和制度分析的方法剖析问题成因。研究结果:现行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使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成为建设用地开发的主要推动力量,而耕地保护成本与收益承担主体的不一致是耕地保护规划难于落实的根本原因;违法违规土地开发难于制止是因为合法用地的成本大于非法用地;而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则是因为低地价造成了土地与资本的替代。研究结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调整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需要征用大量农用土地 ,不可避免地产生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妥善地解决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就业、养老等问题 ,关系到征地工作的顺利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入手 ,分析了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收益还原法是国际上公认的土地价格评估的基本方法之一;林地收益价格主要由纯收益和还原利率决定;目前,我国林地市场极不发育,收益还原法是一种较好的林地价格评估方法,但在具体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结合实例,对收益还原法在林地价格评估中的应用作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