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改革的重点,其本质在于理顺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群体的代表,仅局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未能充分发挥其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协调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监督政府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从完善法律体系、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建立沟通交流机制、拓展双方合作领域等途径构建二者更深入的合作关系,从而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2.
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改革的重点,其本质在于理顺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群体的代表,仅局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未能充分发挥其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协调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监督政府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从完善法律体系、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建立沟通交流机制、拓展双方合作领域等途径构建二者更深入的合作关系,从而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3.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野,单一的官僚制政府治理带来不可避免的公共管理危机。公民参与式治理是有效应对政府治理失灵风险的一种治理工具,其实质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共治,也称之为复合治理。其基本价值是:参与式治理可以规避政府失效,达致和谐的政府治理;有利于实现宪政民主,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化解社会风险,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实现社会善治。实现参与式治理的路径是:新型的转化性领导的出现、确立政府公务员的代表性公民角色、培育公民参与伦理、实现公民参与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协同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问题上的互动,是在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的过程。政府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规范化建设,才能有效弥补社会组织的志愿失灵,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福利国家遭遇到市场、政府双失灵后,一些学者提出了政府一市场一公民社会相互协作的治理模式,而这一模式对于我国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出现的行政机构膨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近几年,治理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方兴未艾。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参与治理实践活动的社会公共组织,其权力从产生、行使到监督,都无法律对其进行规范。本文探讨了在治理模式下,社会公共组织在我国的发展,从法理和行政法功能的角度论证了将其纳入行政法规范范围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福利治理的视域出发,探析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优势,由福利治理反思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优化福利治理的策略,即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建议,以期提升政府福利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先期繁荣和目前的发展滞后都源于政府的主导和政府的职能定位。现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首先要解决政府职能定位问题。承担国企改革的先期成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是政府职能的核心。给予必要的税收、专项补贴、市场准入和融资等优惠政策是政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府职能体现。  相似文献   

8.
理解公共治理内涵需要从不同视角出发全面认识公共治理,包括政府视角、公民视角、市场视角,以及包含多种视角的综合视角。公共治理主体包含众多,近年来研究比较集中于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三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在研究公共治理时,应尤其注意这三方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公共治理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相似文献   

9.
我国税制必须系统地有步骤地改革和调整,过时的或阶段性的税收政策的调整应首当其冲,特别要对作出调整后不会带来复杂局面的税收政策进行大胆手术。当前,应造反社会福利、劳动服务、校办企业(以下简称三类企业)减免税政策作为调整的突破口之一。政府作为以追求公共利益为行为准则的部门,对社会公众履行服务与管理,而征税的目的是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来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纳税人通过依法纳税,提供给政府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  相似文献   

10.
非营利组织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当前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社会学和政治学层面,经济学视角下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及利他主义理论的对比研究,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框架、存在动因及理论体系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政府治理是通过认识和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政府治理理念,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和权利运行机制,不断寻求最有效的管理现代市场经济和驾驭市场机制的政府行政模式。我国现阶段的巨额债务与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政府的过度参与与民众监督的乏力造成了政府治理的不完善。文章首先分析了政府治理理论的西方起源,然后以此借鉴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并提出在改进我国政府治理的视角下改善债务规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公信力是社会组织治理主体的合法性保障。以往研究主要从微观组织层面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探讨,忽视了对我国政社关系结构与宏观文化的关注。为此,本文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5年的中国数据,考察了政社关系对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机制及文化认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构建合作型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性影响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公共服务需求回应性越强,社会组织公信力越高。其中,权威层级取向的文化认知不具有调节作用,集体利益取向的文化认知起负向调节作用。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不仅要关注特殊群体现实需求,更要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性与公共性,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加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这些发现拓展了社会组织公信力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是公益性社会组织获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体现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是公益性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在于法律和政策管理错位,公益性社会组织欠缺合法性和自主性,内部治理和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外部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活动偏离公益使命。为此,急需改善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强化其信息披露和内部治理,健全社会监督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协作性公共服务是一种对官僚科层制单中心供给和新公共管理分权竞争供给的反思与修正,它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民众等治理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以增进公共价值为导向而采取的联合行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协作性公共服务具有独特的理念、组织结构、运行体系和服务方式。这种以民生为核心、以协商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为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及推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组织的经费不足、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等等,因此,政府、社会各界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身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的意识等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日益频发的公共危机对政府能否有效履行其公共责任提出了新的挑战,成为影响政府信用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政府的自利性、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不足、监督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我国政府在处理各种公共危机时,还存在一些信用缺失问题,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重构政府信用,提升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必须加强政风建设、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政府信用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公共领域、政府失灵以及公共产品理论给出了政府财政支持慈善组织的"合法性"证明,慈善组织的现实作用更是为政府财政支持提供了现实依据。然而中国慈善组织遭遇公信力资本先天不足、治理问题、生存困境和发展"空间错位"等一系列失灵。克服和缓解这些"失灵"需要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国外的"二维"政府支出安排对支持慈善组织的发展曾起到关键作用,但将之移植于中国,就需要考虑移植后可能产生的效应以及在中国语境下的修改。  相似文献   

18.
公益型非政府组织是为社会上不特定多数人或社会全体提供公共福益和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信仰追求是其行为的动机,具有特殊的责任凸显其行为的伦理特质。公益型非政府组织行为以其理性化特征和组织化形式成为道德实践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闽侯县位于省会城市福州的边缘,随着福州大都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不断向周边区域扩张。近几年,该县经济发展飞速,总体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迁。但是,随之而来的乡村社会秩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乡村治理的失序、信访上访不断、群体性事件发生率上升。当前闽侯县乡村治理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基层政府权威的弱化。由此,转变乡村基层政府的职能,加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满足当前群众的公共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维护当前乡村秩序稳定的着力点。闽侯县经济社会面貌的变迁是城镇化进程中城关县域发展的典型,以此为例,对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状况的研究具有样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共冲突治理中存在辅助型第三方、化解型第三方和保障型第三方三类干预角色,三类角色各自对角色担任者有着特定的要求。对这三类干预角色的担任,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有着各自的适应性。政府在公共冲突治理中主要担任了制动者、化解者等保障型第三方和化解型第三方角色;社会组织主要担任了信息员、评估者、专家和顾问等辅助型第三方以及关系促进者、调解者、仲裁者、方案建议者等化解型第三方角色。总体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各自角色的担任是适宜的,但仍有调整的空间:政府需要强化对冲突化解的持续推动者、冲突后续过程的监管者等角色的担任,并需要与社会组织分享冲突化解者的角色;社会组织需要更加积极去承担辅助者角色。为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政府和社会组织需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对应该承担的角色不逃避,对不应该承担的角色不越位,最终实现角色互补,共同构筑公共冲突治理的主体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