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东亚经济体外汇储备库建设呈现阶段性、"危机驱动型"特征,不同经济体从储备库建设中受益的差异明显。中国在外汇储备库建设中投入了最高的份额,收益也比较显著。未来外汇储备库的建设应该重点考虑对无参与动力经济体的补偿问题和参与动机强度不一致经济体的协调问题。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提升动力、强化监管和完善治理四个方面着手,重点在于监管体制和治理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主要经济体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由此引起国内外对东亚经济发展、外汇储备以及汇率体制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东亚主要经济体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认为韩国和新加坡模式对我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建议我国将外汇储备分为流动性组合、收益性组合及外汇平准基金三个部分分别管理。同时本文还对东亚建立外汇储备库的作用和意义做了较为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加快了东亚地区国家在"10+3"框架下的经济合作进程,2010年东亚外汇储备库的建立更是成为亚洲地区金融与货币一体化的起步。文章从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理论视角出发,以东亚地区外汇储备库为分析对象,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东亚地区国家在金融货币领域合作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模式及特点作一简单分析,并以此对地区金融合作的路径与方向给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难点及操作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外汇储备库是将区域内各成员国外汇储备余额的一部分转入共同管理的另计账户,当任何一个成员国发生通货危机时,可以迅速从这一账户出资购买该国货币,以起到稳定该国货币币值的作用。东亚外汇储备库其实质是将各国间现存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网络进行统合,由区域协议网络转向单一协议。东亚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将使得东亚金融合作进程完成对“清迈倡议”的超越,首先是CMI框架下危机救援机制得到扩展和强化,其次是新机制将成为迈向东亚货币合作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东亚消费风险分担的度量及潜在福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利用1970-2004年的相关数据,度量了东亚13个经济体的消费风险分担的程度以及东亚地区在实现完全风险分担后带来的潜在福利收益.实证结果表明:东亚区域资本市场在平滑GDP冲击方面的作用非常小,对区域借贷市场虽有一定的作用,但较为有限,这说明东亚的消费风险分担程度还相当低;相比OECD国家和欧盟国家,东亚各经济体风险分担的福利收益是比较高的.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中需求特性不同,政府的参与行为就不同,其通过行为选择对经济体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采用收益分析法,研究科技创新的不同需求特性、政府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科技创新需求目标的模糊化,政府的参与强度不断下降,为获得更大的创新收益,由参与科技创新转向服务科技创新。同时发现,基于经济体挤出效应与溢出效应的对比,政府和市场可以合理分配科技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7.
东亚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博弈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博弈论知识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协调收益进行了研究,说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能够提升参与其中国家的得益.文章最后提出了东亚区域经济进行国际宏观经济体政策协调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凯等 《经济问题探索》2014,(5):109-116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之顶层设计必须兼顾长短期政策搭配以及统筹多方面战略战术安排。在短期对策方面,应建立战略外汇储备风险管理框架、制定适度规模的动态评价标准、按照最优路径调整币种结构、完善委托经营体制、构建结构优化指数、健全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在中期战略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以过剩外汇储备支持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积极参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尽快研究以过剩外汇储备充实养老金的途径和方法、拓展外汇储备投资类别,实现国家资源的全球战略配置;在长期战略方面,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紧变"存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努力实现内外经济均衡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再平衡。  相似文献   

9.
历史警示     
郑秉文 《资本市场》2012,(10):23-24
<正>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增长乏力.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新的发展机遇正在推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和东亚部分国家的经历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历史镜鉴。拉美国家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银行在2006年提出,意指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  相似文献   

10.
“东亚奇迹”、“东亚模式”反映了经济学界对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肯定,在促进东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传统因素外,是否还存在着社会资本因素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运用了东亚十一个国家和西方经济体十个国家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东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在不同经济体中作用程度的差异,最后文章就东亚国家培育和发展社会资本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2018,(3):171-186
本文利用包含中国不同区域的跨国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供给与需求的双重视角考察在参与国家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的过程中,中国各区域之间以及它们与亚太各经济体的增加值互动关系,并从增加值绩效角度分析中国各区域参与NVC和GVC的增加值收益。基于对包括中国不同区域在内的亚太各区域出口增加值构成的完全分解,本文发现中国各区域在增加值地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向极性";同时,中国内陆对沿海地区在增加值供求上的"礼尚往来"特征显著,沿海地区则对美国和日本而非对内陆地区在增加值供求上具有更为明显的"礼尚往来"特征。在参与价值链的增加值收益上,NVC高于GVC;在参与NVC的增加值收益率上,内陆区域基本都高于沿海区域,而在参与GVC的增加值收益率上则是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中国各区域参与价值链带来的增加值收益大部分来自参与本区域价值链;参与NVC以及GVC对中国各地区带来的增加值收益特征呈现与增加值供求特征的高度契合性,表明紧密的增加值供求关系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贸易双方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2.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何谓"东亚模式"的看法始终不一。但是,仍然可以从东亚国家现实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表现上找到一些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囿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多元性,东亚主要发展经济体相继形成了至少四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亚模式"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与挑战。由于并不存在单一的"东亚发展模式",因而也就无所谓"东亚模式"危机这一说。尽管不完全排除东亚国家政府主导型的体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起坏的作用,不过有充足的理由可以使人们肯定东亚发展模式中政府在发展初期的积极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末的东亚金融危机促使该地区各国为自救和互救、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各项合作倡议,逐渐形成了清迈倡议双边货币互换安排。为减弱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风险,东亚各国推进了清迈倡议多边化,地区外汇储备库不断扩容,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挂钩的比例不断减少。为增进和巩固地区经济与金融合作的效率,东亚各国加强了相应的机制建设,建立了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整合了经济评估和政策对话的进程,为促进东亚地区持续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当前人民币外汇市场制度特征,构建了一个央行频繁干预情形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微观结构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各类外汇市场参与者,即外汇指定交易银行、流动性需求者、流动性供给者以及中央银行等,在人民币汇率日内价格形成过程中的报价与交易策略。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报价与交易策略共同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本文为人民币外汇市场参与者和监管当局初步打开了人民币汇率形成的"黑匣子"。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制度性合作得以推进,已在区域政治合作、自由贸易区建设和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这种制度合作还远未达到与东亚各经济体间生产一体化程度相匹配的水平.各经济体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两头在外”的区域生产贸易格局和美国的制衡战略是影响东亚经济合作深入推进的主要原因.最新一轮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深刻调整,加速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在当前条件下推进东亚经济合作,应首先深化各个领域的功能性合作,提升已建立的合作机制的效率,使成员国获得更多的切实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东亚地区虽然拥有非常高的储蓄率和大量的外汇储备,却主要投向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却过度依赖银行与外部融资,导致区域内的货币与期限双重错配。如果能在东亚地区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债券市场,将东亚地区的巨额储蓄转化为区域内生产性投资,就可以扭转东亚各经济体对美元资产和银行金融机构的过度依赖性,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然而,东亚各经济体债券市场的法规与制度、债券资信评级、会计和风险审核标准以及交易、清算和结算系统等市场基础设施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债券市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东亚区域债券市场,推动本区域经济稳定发展与金融一体化,东亚区域各经济体债券市场间协调合作是必由之路。文章以东亚债券市场协调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东亚债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东亚债券市场的意义,分析了东亚债券市场发展现状的原因。最后根据东亚金融市场的特点给出了东亚债券市场以及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成效是否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致?什么类型的国家(经济体)才能从参与全球价值链中获益?文章在区分不同新兴经济体类型和不同GVC参与方式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新兴经济体如何通过参与GVC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发现:(1)GVC总体参与度的增加能显著提高中等发达新兴经济体及中国的TFP,但不能提高新兴经济体全样本和发展中新兴经济体的TFP,表明参与GVC的生产率效应取决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及在GVC中的位置.(2)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国外增加值对TFP的影响不同,其中来自发达国家的国外增加值对各类型新兴经济体的TFP都有促进作用,说明与发达国家的GVC关联对新兴经济体TFP的增长更有效.(3)进入国界不同次数的国外增加值对TFP的影响不同,其中进入国界仅一次的国外增加值对TFP没有显著提升作用,进入国界多次的国外增加值才有生产率提高效应,说明只有深度参与型的GVC参与方式才能提高新兴经济体的TFP.文章为中国参与GVC过程中如何适应国情以及适当调整参与方式来提高自身的TFP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区域货币合作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人们对东亚能否继续进行货币合作产生了疑问,有必要结合欧债危机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新的视角探讨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文章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经济结构冲击对称性视角,对东亚10个经济体之间的冲击相关系数、冲击规模与调整速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东亚区域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对称性,具有双边和次区域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同时文章提出东亚区域未来货币合作的形式、实现路径和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6,(10)
作为东亚新兴经济体,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外汇储备规模大幅增长。文章从进口用汇需求、外债支付、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干预外汇需要等方面,以此构建印尼和马来西亚外汇储备区间的下限,由此估算出印尼和马来西亚外汇储备最优储备规模。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汇管理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每次演变都对中国贸易和投资产生了不同影响。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外汇交易费用、博弈参与者进行的博弈、意识形态是影响中国外汇管理制度演变的因素。中国外汇管理制度演变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如国家对汇率的干预、中国外汇管理法规“位卑权重”。另外,中国外汇管理制度演变方式具有强制性、渐进性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制度是必需的,未来将呈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意愿结售制等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