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云桥 《特区经济》2007,(2):149-150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现象。家庭结构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家庭功能出现失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功能失衡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5000万“留守村妇”非正常生存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留守村妇”,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被遗漏且棘手的现实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留守妇女”。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费孝通与《乡土中国》、阎云翔与《私人生活的变革》的分析,概述了家庭的变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阐释了家庭的劫难;认为对于家庭的认识往往囿于社会中心论和结构功能论,其结果是对家庭主体性的忽视,家庭作为人的自然性的发展和升华受到了遏制和迫害。家庭由“事业社群”向“私人生活空间及个人避风港”的转型,加之,社会分工进一步精细化而引发的家庭功能的式微.使得家庭主体性的建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王萍 《改革与开放》2011,(8):128+130
在笔者家乡,绝大部分中青年男性劳动力在北京务工,他们的父母、妻儿则"被留守"在农村,大量农村留守家庭形成。本是"顶梁柱"的中青年男性成员角色暂时脱离家庭,产生角色失调现象,影响了农村留守家庭的功能的正常发挥。笔者基于社会角色理论,从角色紧张、角色不清以等角度阐释一般农村留守家庭的功能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和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抚育类型有单亲抚育、隔代抚育、寄托抚育及单独居住。留守儿童在早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关爱不足、安全感缺乏、行为习惯偏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及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从家庭生命周期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在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及其所衍生的家庭抚育与学校教育的社会性时间的错位。家庭系统对留守儿童家庭社会化的功能没有发挥到位。因此,以家庭为本,立足于时间系统,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构建综合的立体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为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关爱服务,形成支持和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综合症”。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家庭细胞”工程、“校园育苗”工程和“社会防护林”工程构建质量的高低关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发展》2012,(3):112-112
2012年1月20日,临夏市红园街道深入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家庭,对8名空巢老人、6名留守儿童家庭送去面粉、大米、清油等生活用品,解决了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冷静 《山东经济》2009,25(5):153-160
大量留守人口的产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留守人口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农村的深入调研,揭示了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并对留守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收支情况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等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凌霞 《魅力中国》2014,(7):275-276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如今30年过去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他们的父母开始步入老年人的行列,由4个老人,1个孩子,一对夫妇,构成的“421家庭”日益增多,独生子女莽老处于“弱中之弱”的不利地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为了成功化解这一矛盾,国家必须加大对独生子女养老的政策倾斜,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以破解城市独一代“421家庭”养老困境,从而提升我国老人的生命质量和晚年生活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信息》2004,(10):56-57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我们难以承受的发展之重。为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的趋势,我国先后发起了一系列环保“重点战役”。  相似文献   

11.
留守妇女是伴随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而留守家中的妇女,她们留守家中照顾老小、照看农田.肩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通过对陕西东沟村和石门村的110位留守妇女的调查.从农业生产、家庭关系、权力支配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当地留守妇女农业生产负担沉重,没有实权,对子女教育也力不能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水平低、妇女自身素质不够、传统文化影响偏重等,并分别从国家、社区、个人等角度提出改善她们生活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生存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留守问题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对现阶段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提出建议: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制;加快建设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阵地;加快组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队伍;大力开展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13.
经调查,90后留守家庭大学生在师范类院校比重偏高,其心理健康状况和普通学生相比亦不容乐观。调查报告显示,其填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后,该总分较普通学生偏低。留守家庭大学生中的家庭经济状况、留守方式等对其心理状况均有显著影响。随着该群体在大学生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高等学校应提前做好准备,保证"留守儿童"进入大学后能够较快的适应大学生活,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张捷 《环球财经》2012,(8):34-42
相对美国的收入和赤字睛况,社保的黑洞是难以承受之重。而这样的社保黑洞,与其负利率政策直接相关。西方国家的社保投资是需要回报的,低的资金回报惠及企业主,但是老百姓的社保没有增值,寅吃卯粮,最后演变成为一个国家“庞氏骗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有着较为特殊的家庭结构形态。实行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让相当多家庭面临着“单支撑”的前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单支撑”的家庭有着不言自明的脆弱性。一旦独生子女出现伤残和死亡,家庭生活也就濒临崩溃。失独父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晚年失去了支撑和依靠。失独问题,其实是老年化社会来临的一个早期征兆,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存在许多问题,其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产生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农民工“临时工”地位,教育体制上的块块分割,家庭结构单薄化条件下的家庭功能失调,农村留守子女成长环境欠佳以及农村教育资源紧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隔代家庭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组合,是现阶段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趋势.本文通过对隔代家庭的分析,认为这将对儿童的教育、老人的健康有不利因素,社会各界应给予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有调查显示,城市中高收入家庭中,事业、孩子和贷款是家庭生活的“新三座大山”。 28.9%的被调查者把职业危机摆在家庭压力榜首。因为中高收入家庭的夫妻大多为白领、高级打工者,职业的稳定、事业的成功,关乎票子、位子、房子、车子、妻子、孩子,一旦出现危机,个人的人生价值、家庭生活质量都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后果。一旦夫妻一方失业,当下的家庭贷款等现实问题会接踵而至,所以,12.5%的家庭有桉揭恐惧症。  相似文献   

20.
亲情缺失、家庭监管缺位、学校教育缺失和社会关注不够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联手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