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创作独具艺术魅力与文学效应。他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而且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小说《阿Q正传》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作之一,主人公阿Q则是这篇小说所创造出来的经典人物。尽管阿Q是一名农村落后的雇农,仅代表农民阶级,可是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却超出了本阶级,他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阶层的共性,反映出了当时国人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核心内容,这一精神使得"阿Q精神者"在思想、行为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时暴露出了其弊端:懦弱性与麻木性和狭隘性与盲目性,以及自欺性与奴役性。古老民族的"大丈夫"法则和弱者生存的智慧,以及精神补偿机制是"精神胜利法"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经典作品,具有多义性,因而其艺术魅力是长久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能发现它与我们当代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天再读这部作品,我们仍能获得很多启示,引发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一朵小云》和《阿Q正传》两部小说中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深入分析,来探究两部作品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主题:作者试图通过对两国国民性的深刻批判,以唤醒人们沉睡、麻木的民族魂,从而推动人类的精神解放和道德复苏。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么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光辉里程碑式的杰作.随着历史车轮的向前,新的"阿Q"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其著名小说《阿Q正传》刻画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人生,剖析了中国人的魂灵。其小说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代表,蕴含着深广的精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的四个译本各有特色,但威廉·莱尔的译本更能够根据本土读者的需求、文化背景等来将源语文本的信息充分而详细地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以目的论为指导从词汇层面、句式的改变、注释等几个方面来解析莱尔对《阿Q正传》序的翻译,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性格的主要特点是"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它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内容,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性格的主要特点是"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它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内容,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是有关话语理解的一种理论,它主要以自然性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如随意言谈loose talk)为分析对象。本文针对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性格特征运用关联理论对其是“精神胜利法”还是严重的投机心理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我的光辉生涯》讲述了女主人公西比拉在逆境中不畏艰难,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女性主义形象。而在《简·爱》这部小说塑造了女主人公简.爱的女性的经济独立意识、追求自由平等的自我意识和完美的爱情婚姻观。本文通过对两部小说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女性主义形象的异同体现出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论述阿Q基本特征就在于他作为阶级地位的人和思想观念上的人一种不合理的分离,即命运、肉体上的阿Q与精神、行动上的阿Q之间的矛盾。鲁迅先生借这位雇农阿Q扭曲、悲惨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典型,勾画了一个未经革新的“民魂”的代表形象。  相似文献   

13.
工业题材创作是近年电视剧创作领域较为薄弱的环节,而《大工匠》、《漂亮的事》却以厚重的影像表现令人们耳目一新。两部电视剧对东北工业文化形象的塑造,对工人群像的深情表现都使得这两部作品显示出传播与建构东北工业文化的艺术责任感与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英国作家康拉德的著名小说《吉姆爷》中出现的隔离型悲剧模式后认为:文中的主人公吉姆的一生不只在为一个失误活着,为另一个失误去死,而是这场悲剧的英雄。对《吉姆爷》的隔离型情节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清楚地理解康拉德作品中浓郁的悲剧意识,以及其作品中悲剧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勇于承担的英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提及杨玉环大家都耳熟能详,知道她有贵妃之衔,知道她备受宠爱.自唐以来,杨玉环的形象有着明显的流变,《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长生殿》等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杨玉环形象.单就《长恨歌传》和《长生殿》而言,就为我们塑造了杨玉环的不同形象,或深明大义,或恃宠而骄.我们可以通过这两部作品中杨玉环政治形象、爱情形象、文学形象、历史形象的比较来分析她的复杂形象.  相似文献   

16.
康拉德的《吉姆爷》讲述了主人公吉姆在遭遇帕特纳号事件之后,漂泊于各港口之间并最终来到了给自己生命划上句号的帕图森的故事。弃船事件留下的阴影加上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让他深感孤独,渴望着他者的认同,同时小说中叙述者马罗反复强调"我们中的一员",传达着一种强烈的种族优势感信号。本论文从帕特纳和帕图森两词的拼写入手,结合康拉德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小说的的主题之一,解读作者创造这两词的独特匠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介绍"拼贴"这种艺术手法入手,对比了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与中国传统故事与形象的差异之处,分析了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对中国元素的拼贴式使用技巧。  相似文献   

18.
阿Q的性格包括国民劣根性与自我超越性两个层面,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本文从自我超越性的角度重读阿Q,使读者看到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中,阿Q自身已开始解体、衍变,并流露出弱者的生命意识,显示着自我的尊严与价值。如果说把阿Q作为国民劣根性的典型来批判是为了反思中国文化传统,那么,提出阿Q性格中的自我超越性便是为了引发我们思考中华民族超越停滞、重新树立民族信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离骚》与《史记》进行比较,从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人物类型的选材两个方面,来探讨他们共同的批判精神,以求窥一斑见全豹.  相似文献   

20.
杜十娘,是《负情侬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对于两部作品的杜十娘形象,一般研究者认为与《负情侬传》对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对于杜十娘这一主要人物的塑造,更显得生动灵活,尤其是对于杜十娘言行与个性的充实,使得杜十娘这一智慧、坚贞的女子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中特别光彩照人。但两部作品中的杜十娘形象,不论是思想还是性格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她们各有特点,不可简单地以孰优、孰劣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