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20年,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分别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南北地区和省区市角度展开分析。一、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格局的变动特征(一)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东部地区发展速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但东中西地带间发展速度的差距已开始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八五”时期(1990—1994)三大地…  相似文献   

2.
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进特征,查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给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探索性地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转向、历史沿革与定量测度进行有机结合,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演进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探讨;探索性地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差距的非线性、空间辐射性影响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在时间上整体呈现波动缩小态势,且表现出周期性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分布特点,且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是影响区域经济相对均衡的关键。进一步研究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新型城镇化作用主要通过区域间的空间辐射体现,而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主要通过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体现。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或不断拉大的势头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遏制,则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政府区域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重心的主要变动方向由北向南,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南北矛盾.90年代中期以后,南北差距逐渐缩小,而东西差距有所扩大,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由南北转向东西,人口重心主要在南北方向上不均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重心滞后于经济重心的变化,人口迁移的流向是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重要因素.有计划地促进沿海和内陆地区间较均衡的经济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1978年~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熵值法,测算出三大地带之间、三大地带内部(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地带内部省际差距)和大陆地区整体差距的熵值,根据其变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整体差距趋势经历着“V”型变化,不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三大地带内部总体差距程度呈现大幅持续下降特征,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带内部均呈现出显著的“俱乐部收敛”,但西部地带内部省际差距呈“V”型变化且不存在收敛趋势。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程度却呈现出大幅持续上升特征,而且对大陆区域整体差距的贡献率达73.55%,要缩小大陆区域整体差距,如何缩小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则是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显著的多维特性,本文从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本届政府的重要发展思路和施政特点.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平的国内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实施知识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显著的多维特性,本文从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本届政府的重要发展思路和施政特点.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平的国内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实施知识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必要保障,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实现保增长和促公平的双目标.本文基于1992—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研究了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在长期更显著;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就长期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0.
经济平等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被列为地区经济发展三大战略性课题之首.西部大开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早在80年代,邓小平的"两个大局论"就已经为此埋下了伏笔.十五大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更标志着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我们认为.西部开发的目标是缩小东西部差距,这差距源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区域间经济不平等,所以西部开发的实质是解决经济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