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波通讯》2014,(4):22-25
宁波职业教育是国内较早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加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据统计,目前全市48所职业院校已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些企业还将企业实验室和生产线搬进了校园。“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这一全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市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引起了全国职教界的关注,被称为“宁波模式”,并得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是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融为一体,是教育与社会的紧密合作,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链,合理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最终实现互惠共赢,协同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文章深入分析了国内外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并以首批国家试点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详细阐述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叶珍 《魅力中国》2011,(17):25-25
酒店专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全的体现,是针对酒店人才需求发展与企业合作达到共同培养学生为目的。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的酒店专业与温州王朝酒店合作办班共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与研究,达到为社会培养专门型人才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认识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转型升级催生高职教育的新态势,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必须及时适应区域经济的升级,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层级,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能适应创新型经济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文章提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界定与职业定位及其实现途径:明确目标定位,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科学路径;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形成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支撑;重塑现代职教文化,实现高端技能人才“人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伟 《中国经贸》2011,(10):158-158
文章从高职层面深入讨论校企合作模式的若干问题,校企合作是以社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切实开展好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素质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产教融合既是体现高校注重针对性教育、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专业对口教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四川省N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为例,提出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制定以实践为重点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工程造价工作室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培养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技工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明显区别在于教育和生产的直接联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离不开技工教育的“人力支持”,技工教育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技术的“动力源泉”。本文叙述了我校要把校企合作作为技校发展的必要性,进而阐述了我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和尝试,坚定了校企合作办学是技工学校培养技能人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如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培养高职“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必要性.通过对目前“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多层面反思.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下“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希望紧扣高职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特色.利用校企合作这一良好的契机.加大“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10.
“卓工计划2.0”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是新工科发展中,突出产业需求导向、强调跨界融合、支撑服务社会,由校企共建的、突出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文章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学专业为例,探讨基于“卓工计划2.0”的“强基·强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此架构下的“一观·二练·三结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解析将真案例、真项目、真合作、真融合贯穿于“3年校内+1年校企+1年企校”的分阶段、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梳理面向“卓工计划2.0”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以此为地方同层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走校企、校镇合作之路,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整合社会资源以构建校企、校镇互动双赢合作,实现运行机制的良性运作是关键,互动合作平台的构建将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借鉴国际上职业教育成果案例,校企合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与国际知名汽车公司校企合作案例,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体制,总结完善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概述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与方案、校企合作培养计划与组织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卓越人才培养之目的在于为行业或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或创新人才。本文主要探索和研究了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和途径,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校企联合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理论知识传授与企业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对联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培养和解决企业急需人才方式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彭志琼 《黑河学刊》2013,(10):117-118
对于很多地方高校来说,校企合作是校园化教学外的一项以就业为基本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保证地方高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质量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然而,地方高校怎样具体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认真研究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和具体目标以及校企合作的运营模式,探究构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并强调校方在校企合作模式的配置上,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学生教育模式和自身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周泓 《天津经济》2013,(9):32-35,42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人”的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校企合作就是要“搭平台、干项目、建机制”,平台是基础,项目是载体,机制是核心,有了平台才能聚集资源,有了项目才能把合作内容落到实处,有了机制(合作模式)才能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合作也才能可持续。通过对近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丰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为广大职业院校企合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迎春  张文和  陈金平  赵宏林 《发展》2012,(11):124-125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根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就业管理和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全员参与"就业体制的成效逐步显现,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耦合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傅怀梁 《黑河学刊》2013,(11):165-167
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绝佳模式,对校企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面临着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欠缺、企业实践导师的素质不高等诸多校企合作难题。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适合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新生 《魅力中国》2014,(23):169-169
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而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招生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定位不准,教学模式落后,造成学而无用。要实现中职教育发展,必须实施教学改革,改革重心是实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大量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文化先行。企业文化进校园,建设新型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趋势,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校企文化对接是“校企结合”的基础工程,通过课堂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推动校企文化融合,使优秀企业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头脑,校企互动,创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快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显著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新型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