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在金融危机后被提出,相关研究对分析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关系有重要意义。但绝大部分文献缺乏理论模型研究,实证检验集中在微观层面。本文采用公司金融中的资本结构理论重新构建了商业银行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模型,证明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同时,将商业银行整体不良率作为宏观金融稳定的代理变量,用回归分析和VAR分析检验了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和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的结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价格型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效应存在,而数量型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效应几乎不存在,且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和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均具有结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微观审慎监管存在顺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通过深刻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宏观审慎监管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政策框架方面,都着眼于通过逆周期监管校正微观审慎监管的顺周期性,从而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韧性。当前理论和实证分析也证明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价值,但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只有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等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稳定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推到世界关注的前沿。美国、欧元区、日本与中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大量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政策实践,比较发现:就政策目标而言,各国财政和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一致性在危机期间得到增强,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实践提供了创新空间,中国在政策目标一致性上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就工具组合而言,美国和日本均进行了较高水平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欧元区受制于单一货币和多元财政格局,政策协调在执行层面相对较弱,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集中在业务交叉上;就传导机制而言,政策传导效率因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同而表现不同。理论进展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研究在宏观层面集中于政策协调、债务快速增长下“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失败的风险;微观层面表现在学术界对各国微观政策实践的绩效评估。宏微观结合看,理论研究存在三个新动向,即关注财政货币政策目标的不一致性,重视财政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组合效应,以及强调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分析。最后本文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展望未来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4.
面临低通货膨胀率的环境,2008金融危机表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稳定金融体系存在局限性。其原因在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忽略了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且货币政策忽视了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不同步问题,进而忽略了金融体系的失衡,因此导致宏观审慎监管的角色缺失。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认为货币政策应专注于经济体的调控,金融体系的稳定应由宏观审慎监管负责,且两个部门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崎 《新金融》2010,(2):39-43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次贷危机本质上涉及到“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衍生品。本文对“资产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的现有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文章认为从微观层面看,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金融效率;但从宏观层面看,资产证券化可能对金融体系结构、宏观经济稳定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潜在冲击。政策当局应该重视资产证券化可能产生的宏观经济绩效,协调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之间的冲突,建立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6.
陆晓明 《金融博览》2014,(17):30-31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认识到金融稳定在经济稳定中的重要性,相应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微观监管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三政策组合,各国也普遍开始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三政策与各自目标间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已成为各国关注和最具争议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美国三政策组合的实验及效果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采取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搭配来同时实现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目标,这是一次全新的经济金融政策实验,其结果关乎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实践揭示,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效果及经济目标具有重大影响,并且其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可能超过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频频爆发的银行危机暴露了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的内在缺陷,学术界就资本监管的微观效应和宏观效应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文献研究的角度,通过回顾和分析理论界关于资本监管、银行风险承担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微观意义上,关于资本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的研究忽视了对资本监管框架效应的分析;在宏观意义上,资本监管的强化给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来了新的渠道,即银行资本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这两种新的传导机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是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货币政策效应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国民经济和社会能否稳定发展,而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文章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宏观和微观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房地产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微观企业融资约束角度来研究宏观货币政策传导效应问题。本文基于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理论,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基于中国1999~2009年的微观企业和宏观货币政策相关数据,针对当前研究中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歧,分别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三种主要途径——货币途径、利率途径、信贷途径,与企业的融资约束变动之间的联系。本文发现,三种途径与中国A股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变动之间,都有联系,其中,相比于货币供给变动,利率变动、信贷变动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变动之间的对应关系更为明确,传导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次贷危机本质上涉及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衍生品。本文对资产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的现有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文章认为,从微观层面看,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金融效率;但从宏观层面看,资产证券化可能对金融体系结构、宏观经济稳定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潜在冲击。政策当局应该重视资产证券化可能产生的宏观经济绩效,协调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之间的冲突,建立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徐东 《新金融》1995,(8):20-21
商业银行在从事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除了微观因素的影响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宏观货币政策的影响,因此,及时了解与掌握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于博 《财政监督》2014,(10):8-11
本文以金融加速器为研究视角,结合营运资本平滑固定投资的行为特征,构建了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影响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金融加速器传导路径,解释了中国经济内生式增长的机理,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的范式与方法,对于深入认识和理解宏观冲击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作用路径、影响机理以及微观主体对政策波动的反馈效应,进而强化货币政策调控效能,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金融加速器为研究视角,结合营运资本平滑固定投资的行为特征,构建了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影响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金融加速器传导路径,解释了中国经济内生式增长的机理,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的范式与方法,对于深入认识和理解宏观冲击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作用路径、影响机理以及微观主体对政策波动的反馈效应,进而强化货币政策调控效能,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期的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加强了对金融稳定问题的关注,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实施更加慎重。为更好实现金融稳定目标,中央银行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做好平衡,在不同种类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逐渐彰显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复杂性,促使学界与监管当局对其内在原因做出深刻思考。由于微观审慎监管难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各界开始普遍接受宏观审慎政策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及逆周期监管方面的作用。通过对宏观审慎的内涵、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宏观审慎管理实践等方面进行梳理,探究其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关系,进而为搭建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1997-2011年121家银行实证检验我国银行业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以及银行特征的异质性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银行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是存在的;(2)银行资本充足性以及流动性在不同货币政策下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具有不同作用,这说明微观特征对银行货币政策风险承担具有差异化的影响,规模越大,银行结构集中越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当局应协调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注重银行微观特征,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引发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反思和讨论。作者在2 0 1 0年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初步反思的基础上,再次对此问题加以探讨,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对货币政策的反思,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如何确定?如何处理零利率下限?央行应为谁提供流动性?二是对财政政策的反思,高公共负债的风险何在?如何应对财政约束风险?财政巩固的步伐多快为宜?三是对宏观审慎工具的反思,如何综合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政策?现有宏观审慎政策运行效果如何?如何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该研究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未来框架仍然模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审慎工具在宏观政策中的相对作用仍在动态发展中,最终情况将取决于实践结果。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适度从紧:微观实践与宏观思考──来自海宁市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浙江海宁支行行长、副行长朱静远,张一兵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执行已近三年,其实践效应究竟如何,对下一阶段继续执行从紧政策有哪些宏观思考,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  相似文献   

20.
陈诗玮  田彬 《财政监督》2011,(16):51-52
自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几次金融危机到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监管机构和立法机构逐渐意识到传统的金融监管的局限性,那种过去的微观金融监管制度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系统性风险时显得微不足道。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更强调宏观审慎监管这个概念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