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阮萌 《开放导报》2009,(1):97-102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随着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目前形成了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的多元供给机制.而非营利组织通过志愿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提供公共物品,也可能出现"志愿失灵".我国非营利组织正处于初级阶段,自身发展和提供公共物品的机制不够完善,因此,政府的政策着眼点应该是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保证非营利组织志愿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的健康运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投身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借助国际组织平台,引进了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多边合作。与发达国家建立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引进先进气候友好技术和成功经验,并一起推动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建立了南南合作机制和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产品等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方政府在解决农村公共物品问题上的现实困境,说明必须依托和发挥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因此,加快制度设计,采取多种举措发展农村非营利组织,对于尽早实现江苏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平衡有着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公共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多年来的争论可以归结到科学问题、经济学问题和政治学问题三个层面上。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集体行动,现实中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构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将国际气候合作看作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当作国际社会竞争与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进而认识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介于政府组织、营利机构之间的组织。也可以称其为“第三部门组织”。它的社会职能是生产准公共物品,以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6.
舒燕 《北方经济》2007,(14):22-23
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公路作为准公共产品,它的供给和收费问题也备受关注.公共物品提供方式,传统上是政府直接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使得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对经济活动的规制、干预和生产功能,政府规模越来越庞大,而财政开支的规模也与日俱增.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安排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制度,使各种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平衡,公决效率最优.政府必须对某些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公民基本权利与利益的纯公共物品予以提供,但同时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私营部门的经营与技术优势,有效地生产各种不同性质的准公共物品,这样既满足公平价值,又满足效率价值,并降低公共财政的支出规模,提高公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舒燕 《北方经济》2007,(7):22-23
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公路作为准公共产品,它的供给和收费问题也备受关注。公共物品提供方式。传统上是政府直接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使得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对经济活动的规制、干预和生产功能,政府规模越来越庞大.而财政开支的规模也与日俱增。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安排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制度,使各种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平衡.公决效率最优。政府必须对某些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公民基本权利与利益的纯公共物品予以提供,但同时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私营部门的经营与技术优势,有效地生产各种不同性质的准公共物品,这样既满足公平价值,又满足效率价值,并降低公共财政的支出规模.提高公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简称NP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是与政府机构、市场机制相平行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第三种组织。相对于政府机构提供的是绝大多数公众所需的公共物品和同质化的服务,以及企业提供的是私人物品和差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迈入"高风险社会",各种危机频发的现实,亟需"公共危机治理"的真正转型。以此作为逻辑起点,重点考察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现状,深入分析其参与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优化非营利组织参与的路径,以提高公共危机的治理能力,进而做到"良好治理"。  相似文献   

10.
王菲 《理论观察》2012,(3):45-46
非营利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建设起步较晚,各种规制还十分不健全,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监管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完善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在立法原则方面,宜逐步以法律代替法规和规章,重视行业立法。在基本法律制度的层面,宜明确公、私法人的概念,确立非营利法人的私法人属性;明确设立财团法人。针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入制度调整,应为重要行业填补立法空白;降低非营利组织的准入门槛;允许非法人社团存在并发挥作用。政策建议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操作性更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非营利组织可以采取的合法组织类型包括社团法人、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信托等。在基本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着以所有制划分替代公私法人分类、缺少财团法人等问题。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立法层次过低;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团法人属性仍未明确;重要行业存在法人制度空白;非营利法人准入门槛过高。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实体,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时应该而且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分析公共危机管理中非营利组织的特征,然后在界定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作用空间的基础上,阐述了非营利组织所扮演角色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是全球治理研究的新兴议题,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反映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和研究目的。将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嵌入国际关系的学术框架内,从外交决策的视角观察国家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不同方式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作者在借鉴统合全球公共物品传统分类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供给的决策过程的差异,将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区分为主动供给、被动供给和无意识供给三类;根据供给动机的差异,主动供给和被动供给又可依照积极和消极的向度各自区分为两类,不同种类的公共物品供给在实践中表现出不同的供给特征。该分类法将国家特征、外交互动和国际观念同公共物品的特性有机结合,并建立在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展示国家在何种情况下愿意为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而非始终是搭便车者。该分类法进而为推动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协调、探索通过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实现全球治理提供研究的基础和分析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公共物品的属性定位使得食品安全生成具有不可剥夺的公共性。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爆发恰恰根源于对食品商品性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对食品安全公共性的捍卫,只有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联合治理格局,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公共性的供给,以有效应对食品安全危机。  相似文献   

16.
卢晶  王磊 《上海经济研究》2006,(12):130-132
本文对《全球公共物品:21世纪的国际合作》一书进行了评价分析,该书从全球的视野出发,将公共物品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其学术价值和研究特点在于:立足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考察全球公共物品的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政策含义,提出全球公共物品理论是必需的新制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各国制定国内公共政策、国际社会制定国际政策以及提供全球公共物品如何进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非营利组织对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阐述了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探讨了建立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新型关系的意义及措施。指出,政府要加强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立法,使其活动有法可依;必须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培育和监督;必须加快职能转变。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构建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8.
王凡凡 《魅力中国》2010,(29):230-230
语言国际传播具有国家公共产品和全球公共产品双重属性,早期的语言传播主要体现国家公共产品属性,当今世界的语言传播兼顾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增强汉语国际传播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是提高汉语语言价值的首选之策。本文旨在简析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因素和增强其全球公共产品属性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研究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旅游业涉及面广且复杂需要更全面考虑因气候转暖引起的环境演变对旅游产生的影响,因此需要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以及政府三层面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在未来的旅游规划中进一步体现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20.
李治 《理论观察》2013,(12):41-43
伴随着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公共产品、服务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营利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一样存在着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缺乏公信力的事实一再刺激着公众的神经.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弱化使其难以获得运营所必需的资源支持,发展陷入困境.文章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制度建设是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