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曾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九五”和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可见,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提高到了具有全局意义的高度,我国是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而地区经济的差异和差距究竟是什么关系?本试图通过对两进行比较分析,来阐明中国应如何利用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发挥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缩小地区经济的差距,实现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年计划的建议》和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推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今后5年-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大措施,指明了经济建设的方向。“十五”期间,区域经济合作要贯彻执行“十五”计划,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国内国外开放力度,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边发展特色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有较强竞争力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方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速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四个举措:确立企业、社会和公众的主体地位,保障欠发达地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强化社会中介组织和基层组织的职能;透明行政、科学考核,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速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共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将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京津冀三方应在共赢的前提下,加大政策协调的力度和产业协调的力度,破除行政区划障碍。加快打造一条紧密联系的沿海经济产业带,加快河北省会城市群建设,从而真正实现河北省与京津的融合和一体化,促进京津冀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珠江上游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为了保证珠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持久地进行下去,需要构建该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珠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要以生态文明观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和总结该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从协调发展机制各种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建立生态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司正家 《当代经济》2011,(15):1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动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其根本目的是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福利共享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在界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主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防灾减灾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内部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韵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并强调应当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是近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玉玲 《经济视角》2010,(12):67-68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摆脱粗放型增长的影响,实现经济质量和水平的飞跃。然而,中国经济实现集约型增长,将面临诸多困难。正确处理好集约经济增长与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劳动就业、现有资源以及地区协调发展的关系,对实现集约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岩溶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制约西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剖析了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提出了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吉林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王文斗,刘锡汞,栾贵勤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能否协调发展,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有其内在联系和小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吉林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协调状况是比...  相似文献   

12.
<正> 最近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七五”期间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主要政策措施;三、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和实施步骤。贯串《建议》的一个重要精神是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七五”计划不仅包括经济内容,而且包括社会发展的内容,是二者协调发展的计划。《建议》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主要政策措施都是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而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改革旧的僵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显著的多维特性,本文从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本届政府的重要发展思路和施政特点.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平的国内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实施知识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显著的多维特性,本文从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本届政府的重要发展思路和施政特点.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平的国内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实施知识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广大贫困农村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过快增长的人口及其较低的文化素质、严重的贫困-人口-环境恶性循环等原因,不仅其经济、社会发展极端落后,而且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无法协调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使西部地区的广大贫困农村走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位于长江三角州南翼,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8年前,在加大开发和开放力度的情况下,浙江省把环境保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使全省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重塑浙江优势。  相似文献   

17.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冯志远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九五"和201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指出,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  相似文献   

18.
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必须把握的一项经济指导政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金融政策没有考虑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差距,金融政策在施行的过程中,使得地区经济差距逐渐扩大,延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应该从金融经济的作用机制入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次贷危机对外需主导型的东部地区经济产生严重冲击,东部经济的火车头作用开始明显减弱。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正在进行,区内整合尚未发挥明显效果,而且总体规模较小。西部地区近年来发展速度第一,但对倾斜性政策的依赖性较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我国中部地区具有区位、市场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崛起一旦明显见效,必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一子走好,满盘皆活"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不削弱其他地区政策支持的同时,加大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应列为近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积极推进县办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李英民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指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这是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