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炎潮 《新经济》2005,32(1):16-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体经济虽然不可能每日每时都产生资本主义,但它确实又存在着向雇工,向带有非劳动收入(带少量占有他人劳动的收入)的私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从广义来讲,从这种私有制经济的企业主仍是劳动者,他的收入是以劳动收入为主、非动收入为辅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种私有制经济仍属个体经济范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形成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理论为我们研究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的非劳动收入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除了一部分劳动收入还有一部分非劳动收入。这部分非劳动收入是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是私营企业主凭借资本所有权所获得的一部分收入。在我国现阶段这部分非劳动收入的存在是有客观上的必然性,与社会主义远大目标并不矛盾。但在一些私营业主的收入中还存在一部分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对这部分收入必须加强管理,对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3.
“不劳而获”与“非劳动收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私有制社会 ,非劳动收入是剥削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不是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 ,有产者是剥削者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私营企业主既是有产者 ,又是劳动者 ,既有劳动收入 ,又有非劳动收入 ,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4.
《经贸实践》2002,(12):13-13
劳动收入是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报酬。从城镇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其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薪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补贴等。从农村看,劳动收入是指农民通过劳动收入获得的收入,包括出售生产的各种劳动产品获得的收入等。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其中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有股金分红、利息等,技术要素获得的收入有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等。一切劳动者的收入是劳动所获得的报酬,而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收入是一种混合收入,包括劳动收入、经营管理收入、资本要素收入等,只要不违法,就是合法收入。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收入具有两重性,一部分是劳动收入,另一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劳动收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历史的、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两部分收入,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6.
肖艳 《生产力研究》2003,24(3):52-53,73
本文基于对“剥削”涵义的解析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内 ,从使用价值形成及完整价值运动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私营企业主获取收入的依据 ,从而指出 ,简单地将非劳动收入与剥削划等号是错误的 ,传统剥削范畴应予更新。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效应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定量评估不足,缺少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Acemoglu&Restrepo(2018)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并引入行业人工智能发展的非对称性变动,从智能渗透和边界延展两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与技能收入差距的影响及机理,并通过2003—2020年中国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技能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收入水平,缩小技能收入差距。(2)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收入水平的冲击显著大于对高技能劳动收入水平的冲击。(3)人工智能通过提升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水平增加劳动收入水平,缩小技能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浅析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之差异刘保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人们主观上存在着“私、个不分”的思想倾向,把私营经济混同于个体经济,客观上阻碍了它们的发展。笔者认为,它们虽然都是私有制经济,但在产生途径、经济性质、...  相似文献   

9.
潘石 《经济纵横》1990,(6):42-44
<正> 一、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要严格区别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私营经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而个体经济则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二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虽然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其具体形式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后者则是劳动者的个体私有制;前者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而后者不体现剥削关系,只体现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瓦换劳动关系。私营经济虽然犬多数或基本上是从个体经济演变而来,但它毕竟不同于更不等  相似文献   

10.
朱玮 《江南论坛》2003,(6):22-2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并要求“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给我国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2年底,江苏全省共有私营企业28.6万户、个体工商户157.3万户,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的投资比重达到19.9%,提供税收已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2.5%。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尽管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着一些阻碍和制约因素,特别是还…  相似文献   

11.
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所得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体现私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既不能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统一的分配方式,也不可能成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既然所有制形式是混合的,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必然是混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公有资本占支配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反之则是按要素分配为主体。即使是同一劳动者,他的收入来源也可能是多种渠道,一部分是按劳分配所得,一部分是投资收益,关键看劳动者收入中各收入来源的比重,如果劳动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劳动者个人收入就应该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相似文献   

12.
田丰  王晓洁 《经济论坛》2002,(12):65-65
一、原因1.工资总额小于劳动收入,同时基金征缴率明显偏低,基金收入大打折扣。工资总额是社会保险费的基石,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资总额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劳动收入非工资化、非货币化程度高,工资总额大大少于劳动收入;第二,社会保险制度核定的缴费工资额小于工资总额。在我国,劳动收入包括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货币收入又包括政府统计口径的工资总额和非工资收入。虽然政府规定工资总额由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组成,但企业会以种种名义发放不统计在“工资总额”内的收入,形成一部分非工资收入。这样…  相似文献   

13.
林予力先生长期从事有关改革的重大理论及对策研究和高层咨询。早在1979年,他就鲜明地提出了“发达的商品经济不可逾越”的观点;他还提出所有和占有两权分离和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1985年提出“市场体系的形成是今后经济改革的关键”。由于他研究的超前性,许多观点当时不为人们所接受,但若干年之后却成为社会的共识。近几年他提出,社会成员的收入构成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而且包括产权收入和风险收入,用“非劳动收入”代替和阶级相关的剥削概念;产权社会化;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全世界通行的市场经济的走向及包括价格、劳动、产权和社会经济组织改革在内的深层系统改革目标。最近,记者拜访了林先生,并围绕当前经济界的热点问题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4.
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当前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从物质资本积累、总需求、生产率和收入差距等4个方面,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述评,并指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黄赜琳  朱保华 《经济研究》2015,(3):4-17,114
本文构建了财政税收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及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引入财政收支冲击的RBC模型能够解释70%以上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政府支出冲击加剧中国实体经济波动,而税收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显著。(2)降低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税率都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资本和劳动的供给增加,降低劳动收入税率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增长,降低资本收入税率则起到抑制作用,调整劳动收入税率的政策效果更强。(3)资本收入税率与社会福利呈正相关和非对称性,劳动收入税率与社会福利呈负相关和非对称性,技术冲击和财政冲击的共同作用使得结构性税收调整政策的福利效应具有非对称性,两种税率的同向变动对社会福利具有放大作用,两者的反向变动对社会福利具有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工资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保持不变,即劳动收入占比以及资本收入占比保持稳定。中国当前资本深化的技术进步导致了资本收入占比上升和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不能满足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资本收入占比上升和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当前高投资、低消费、高出口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直接原因。转变这一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在于纠正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同时加大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努力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消灭了一切私有制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劳动生产要素即生产资料完全掌握在国家或集体手中,每个社会成员不可能再凭非劳动要素获得收入。他们只能向社会提供劳动,以劳动为尺度获得个人收入。这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所实行的分配制度就只能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平均主义分配情况,但在理论上是始终反对的,方针上也是不断批评和纠正的。在理论上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当个人劳动能力和偏好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分配的差异如何通过遗产机制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持续性不平等程度。论文分析表明:在偏好、个人劳动能力和个人收入的随机冲击的影响下,如果市场是完善的,整个经济系统存在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稳定不平等状态,而且,这种稳定的不平等状态与初始的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和一次性的产权配置都是无关的。最后,本文分析了资本收入税和劳动收入税对持续不平等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指出:从长期来看,在劳动能力和初始财富存在差异而偏好没有差异的情况下,征收劳动收入税比征收资本收入税更有利于改善由于能力差异所造成的持续不平等。  相似文献   

19.
公务员非劳动收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的非劳动收入是比较多的,其中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文章首先对公务员的非劳动收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然后研究了公务员非劳动收入的经济效用,而后进一步分析了公务员非劳动收入的成本收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攀比行为是指劳动者之间比较其劳动收入与劳动支出,并在这种比较的基础上采取力图使彼此之间劳动收入趋于平衡的行为方式。攀比是近年来导致消费基金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导致攀比行为的诸要素进行分析。 一 劳动者之间在收入上相互攀比,是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