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企业动态能力各种理论观点的梳理,描述了各种动态能力观对企业变革的认识。基于动态能力内含的企业变革思想,可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界定为:企业为了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环境变化,通过吸收或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基础,重构企业技术创新的流程和惯例,进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能力。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在性质上是一种动态的高层次的技术变革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静态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由企业感知和识别技术机会的能力、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的组织变革能力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不断演进变化的,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动态环境相匹配进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强调系统的、动态的、过程的和辩证的观点,在对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构建了支持动态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了基于技术积累的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过程、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其网络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支持动态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3,(7)
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高效率、规模化生产的有效途径,企业技术创新是在生产经营中把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以求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文章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探讨和研究,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理论建立了一套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管理能力评价的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对知识管理能力的评估来确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论述了对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的具体操作步骤,并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能力评价的企业创新模式选择模型。最后通过案例对整个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制造企业发展过程表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存在复杂的协同演化关系。结合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制造企业演化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匹配模式、协同演化关系。结果发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动态演化存在3种模式:简单线性模式、反馈控制模式、复杂系统模式。基于此,构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演化模型,指出协同演化呈现“创新-调整-适应”等复杂的螺旋化发展过程,并提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演化的3种机制:互动机制、学习机制、选择与反馈机制。突破了关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简单的线性关系和静态视角,从动态视角分析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演化,补充和修正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认识,丰富了现有创新演化理论。研究结论对中国制造企业实施创新战略的启示在于:单一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制造企业带来盈利,但是其作用和持续性均有限,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效协同是制造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对策——以济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技术创新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进行了设计,建立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济南市为例,从城市创新环境、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综合的评价结果。并提出了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实施需要良好的环境。在系统分析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基础上,从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及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并基于全面创新理论,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构建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提高我国装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迫切性,阐述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战略思考的必要性。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综述分析,根据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动态性、自主创新的风险性,提出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仅仅分析研究其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企业在自主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环境辨别和分析能力、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结构及其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笔者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了由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耦合协调度函数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并以HAIG企业为例,依据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客观评价了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处于中度耦合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本研究能够为正确评价和监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推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流与新流创新交融共生、兴衰更替的动态演进思路,运用协同创新理念,阐述了主流与新流创新协同的条件及动态演进规律,构建了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并以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为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创新企业有效把握创新协同度、合理分配创新资源、实现技术跃迁和创新升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也渐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能源产业,在有限的油气资源量和国外大石油公司竞争的压力下,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何科学评价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对于石油企业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AHP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在构建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评价体系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综合评价模型,以期能够对实践起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模糊数学理论,构造了一种改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可以在整体上对河南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河南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劣势,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一种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相较于省域协同创新水平评价,市域层面动态评价结果更能展现区域发展特征,可视化分析能更好地反映出地区差异。基于协同创新基础、协同创新合作和协同创新产出3个维度,构建市域协同创新水平动态评价及可视化分析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进行整体及分项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市域协同创新水平差异显著,存在“南高北低,两极分化”现象;南京得益于其丰富的政治、经济、教育资源,协同创新水平最高;苏州居苏南最高,经济环境和沪宁辐射推动其协同创新发展;徐州赶超部分苏南城市,与其区位优势和教育资源密不可分。将时间因素纳入动态评价方法,并采取多种可视化方式呈现结果,提高差异辨析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为弥补当前学界对跨区域多主体创新团队研究的不足并有效解决西部经济持续发展中高端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的新型合作模式。为深入系统地剖析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研究现状,首先从创新团队的定义、问题、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4个方面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然后从创新团队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两个维度对创新团队模型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动态分析,最后从团队人才引进与管理、协作交互影响、合作效果评价、知识转移4个方面对创新团队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外智引联团队的地域性、灵活性等独特属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设计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优化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团队创新绩效,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提出沟通管理对知识创新过程及其绩效有较大的影响,但是沟通管理如何优化知识创新过程进而影响其创新绩效,在此之后创新绩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考察了沟通管理在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过程中正、负反馈的动态特性;对沟通管理在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中的反馈机制进行了数学描述,并解释了知识创新绩效形成S型曲线的原因;最终提出了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过程中沟通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芯片制造技术攻关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提升该类技术自主创新水平是扭转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关键。以技术系统结构变化为切入点,基于结构再造原理,构建芯片制造技术集成创新机理理论框架,并以芯片光刻工艺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系统结构再造是实现技术集成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技术市场需求引导下,调整或重构芯片制造技术系统中技术元素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集成规则,使系统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加协调、相互配合更加高效,从而推动原技术系统向高良品率、高集成度和低能耗芯片制造新技术系统转变;②芯片制造技术系统结构变化包括技术元素种类变化、元素间关联关系变化和元素比重变化3种原因;③根据系统结构变化程度,将结构再造分成结构调整和结构重组两类。该结论有助于加深相关企业和技术人员对芯片制造技术创新原理的理解,同时对复杂技术系统创新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动态组织变革中由多团队合作产生的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耦合问题,借助界面管理思想,从资源、前景、路径、效益4个层面系统界定与梳理了多创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体系。从动机、可行域、模式、策略和风险5个方面提炼了界面系统有效运行的协同内涵,归纳了不同界面子系统之间实现耦合有效性的涌现机理及耦合质效评价的关键内容。借助ANP方法表征及确定协同创新界面网络关联在不同层次众创网络协同度序参量中对系统协同有效性的贡献,并引入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耦合系数模型,构建了用于解析及评价复杂系统多子系统间运行耦合程度的实施方案,最后结合云南某社区型众创空间案例进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