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庄岩 《市场周刊》2020,(14):0156-0157
全球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核心知识以及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对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培育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并且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提出以创新创业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营销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针对性差,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缺乏等问题。而当今社会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具备社会性、差异性、实践性、预测性、创造性、挑战性等特征,高校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扩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团队项目式训练等模式,突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的舞台上,各国家之间的竞争直接表现为各国人才的竞争,而创业型人才的发展规模更是衡量一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的主要指标。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祝洪章 《北方经贸》2013,(4):178-179
探索金融学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是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通过对国内学者有关高校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的相关研究和各国实践探索的树立,对以"卓越金融人才"为目标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构。提出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与方法、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加强卓越人才培养的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为切实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付佳 《商》2014,(34):62-62
高校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因此,要衡量高校教育工作的成败,关键是看其是否能大规模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方法和价值观念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及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不得不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分析总结了我国高校当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途径,以期为我国高校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桃 《科技转让集锦》2014,(23):274-274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我国高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策略对我国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为此,高校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然后详细阐述了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8.
梁波 《中国市场》2009,(40):88-89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欠缺,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健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开放教学、营造广泛支持的社会环境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实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能否对实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建设。从目前来看,我国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创新教育下,如何进行实用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的重大战略,以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为导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大势所趋。基于此,必须"错位"、"立地",特色化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实践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政企校深度合作为主要培养途径,优化培养过程,同时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以能力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系统化构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培养能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当前人才发展的趋势。而校企协同育人这一发展模式能使得人才更高质量、高效率地输出。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最大化实现育人效果值得进行探索。本文对广西财经学院和和君集团联手打造的广财-和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介绍,希望能为其他高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要求人才具备扎实、广博的知识、协调沟通和合作能力、掌握现代科技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校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人才培养使命,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传统的精英型转向通才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杜海紫 《致富时代》2016,(4):287-288
近些年来,在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带动下河南省经济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文在分析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新生态的特点和要求后,结合当今河南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尝试探索如何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以期对河南经济发展和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朝着面向大众的方向前进,各所高校都把建设本科院校的工作重心向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提高学生们的素质上发展,并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需要,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为了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对培养这种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做好成本核算以及资金管理工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高校纷纷开设了会计专业以便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文章主要围绕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与建设展开分析论述,介绍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以及我国当下会计队伍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创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以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求,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创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培养突破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瓶颈,更新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方式,营造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氛围,为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复杂性,通过明确协同培养的主体、目标和内容,开创性的构建了女子高校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并采用高校内部跨学科联合教育平台和高校外部产学研协同实践平台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吴雨 《商》2013,(18):94-94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制约着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认识、把握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把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探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18.
李旻昱 《上海商业》2023,(12):182-184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和高校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通过深入研究、探讨并优化高校培养模式,可以深刻理解其内在机制,以便及时应对现代社会和经济的挑战。本文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经济发展关系入手,重点探讨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新商科"的时代,我国正在进行"互联网+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大数据、云计算、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营销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与新需求,据市场调查,目前社会和企业主要选择高素质的战略型营销人才、管理型营销人才以及应用型营销人才。因此,在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应增加大数据、云计算领域与市场营销融合之课程比例;建立校企职业技术中心,构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创新型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通过这些措施完善高校市场营销人才的有效培养,真正达到与企业就业接轨,实现良好的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战略自提出以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创新,从贸易方式、贸易对象到运输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变。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为"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专业的人才,同时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交往,国际贸易专业势必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和定位,培养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因此,立足于"一带一路"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机遇,提出陕西民办院校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