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股市的功能不仅局限于为上市公司融资,它还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健全资本市场的股市财富效应十分明显。由于中国股市规模偏小、股市存在"挤占效应"、上市公司自身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股市价值的持续变动趋势不稳定以及投资者收益分配结构不合理,因此,应从扩大股市规模、消除市场的过度投机以及推行"富民政策"来使得中国股市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冠 《浙江金融》2012,(11):55-57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股市诞生以来,在市场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支持与监管层的精心呵护之下,中国股市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股权分置改革后,长期困扰中国股市发展的一大痼疾得以妥善处理,中国股市得以健康发展的根基更为牢固。可以预见的是,中国股市未来前景光明,发展无可限量。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个尚处于成长期的新事物,中国股市"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十分鲜明。不仅股指大起大落,而且股市乱象丛生。内幕交易、"老鼠仓"、不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信息披露虚假、"原始股"  相似文献   

3.
叶弘 《证券导刊》2008,(41):95-95
股市跌的太久,跌的太深,跌的太狠,市场一片悲凉气氛。在股市呆久了,你会发现股市的涨跌,如同自然界的潮起潮落。这期间有人为因素也有政策影响,但毕竟大家所面对的,是同一游戏规则,股市没有绝对的公平。比如"大小非"这样的不公平,也只能理解为中国特色。问题是:"大小非"是中国的股市的"特产",但在这轮全球性的股市暴跌过程中,没有"大小非"的股市也没能幸免于难啊。  相似文献   

4.
《国际融资》2006,(1):70-71
subwayer:摘自SOHU股市论坛中国股市最大的弊端源自特权.特权横行,导致了畸形的中国股市,使股市成了"老虎机"、成了"碎币机"、成了国企"提款机"、成了股民"伤心园",沦为利益倾斜、"三公"不公、造假盛行、圈钱为本、比"赌场"还不如的地方;在这里,股民沦为各方争食的"唐僧肉",在管理层"保护"的旗号下,股民被剥夺得精光,充其量落个为国企改革做贡献,让人欲哭无泪.  相似文献   

5.
<正>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于1月6日到7日在北京举行。针对广大投资者关心的股市问题,温家宝总理强调,中国股市"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温总理关于"提振股市信心"的讲话,一度给股市带来信心。1月9日、10日,上证指数分别上涨了62.49点、59.85点,两天累计120点的上涨,这在2011年全年的行情中都不曾有过。这也足见市场对温总理"提振  相似文献   

6.
应宜逊 《浙江金融》2004,(11):28-29
毫无疑问,我国现行股市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股市,有着最长的"投机期"和最高的"换手率",制度"创新"更是多多.只是,许多"创新"背离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进而造成股市极度扭曲、变形.目前,股市在经历数轮"高股价、高投机"的震荡后,正逐渐向"死市"逼近.2003年,股票市场仅融资800亿元,不及当年信贷增量(2.99万亿元)的零头.这样的股票市场,十分不利于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十分不利于风险投资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消极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剧.我国股市的路在何方?笔者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白利倩 《理财》2015,(1):54-55
随着股市一步步从"快牛"向慢牛转变,与股票相关的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也开始更喜欢与股票"结盟"了。那么,现在挂钩一篮子股票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否也能像股市一样"牛气冲天",让投资者任性去投资呢?从2014年10月份,股市开始复苏。尽管12月股市有转慢调整之势,但是此前股市的种种表现,已经让许多散户相信,似乎现在入手股市已经是时候了。当然,胆大、  相似文献   

8.
<正>"圈钱市"一直都是中国股市的一个恶名。如何让中国股市告别"圈钱市",猴年伊始,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女士即给股市提出了《恢复中国股市的基本功能》的建议。根据刘姝威的定义,中国股市的基本功能,一是企业直接融资,二是投资者购买股票要获得比国债无风险收益更多的投资收益。如果真的恢复了这两个基本功能尤其是投资功能,将意味着中国股市向"圈钱市"的告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股市暴涨暴跌的含义进行了阐述,然后经过分析认为导致近期中国股市暴涨暴跌,主要与政府参与干预市场过多,要求股市的功能过多有关,市场条件、股市制度安排及社会文化共同造就中国股市的"疯狂"。最后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A股市场“泡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泡沫"是一个与投资机会成本相联系的范畴,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股价在短时间内迅猛上涨、各类人员非理性入市、股市剧烈波动。对于中国A股市场的"泡沫",不仅可以界定其内涵,也可以通过将股市的真正收益率与全社会资金平均收益率的比较衡量其"泡沫"程度。今后几年内,中国股市的"泡沫"还将继续增加,要防止股市"泡沫"破灭带来的危害,尤其是要防止国际游资对中国A股市场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有关"热钱"在股市兴风作浪的传言屡屡不绝.尤其是2010年10月份A股市场的"井喷",更被认为是"热钱"所为.不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近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显示,虽然有少数"热钱"进入股市,但是影响我国股市发展的因素较多,跨境资金流动主导境内股市运行的观点缺乏数据支持."热钱"炒股并不普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股市的当务之急并非"救市",而是将原来行政干预所夺去的温暖还给股市,还"晴雨表"予股市.  相似文献   

13.
让股票平准基金走上前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康虎 《浙江金融》2003,(3):34-34,46
管理层调控股市为何难以得心应手 股市有波动,但波动过大,特别是股市长期下跌,对经济的负面作用就不可低估,各国政府都已认识到这一点,管理层出台利好政策拯救股市.十多年来,我国股市出现了几次较大的波动.如在1993-1994年的股市下跌过程中,管理层为了遏制股市的下跌,在1994年初就停发新股,但仍没有遏制股市的下跌,上海股指从年初的900多点下跌到7月底的325点,最后出台了"三大"救市政策才遏制住股市的下跌.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01年,国内掀起了"股市大辩论"以来,国内学者专家对于我国股市的争论便从来没有停止过.很多人都认为我国股市不成熟、非理性、投机气氛过重,他们所持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我国股市与经济周期相背离.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也在公开的场合指出,我国股市不具备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但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的分析发现,从长期看我国股市和经济发展存在协整关系,而短期的偏离是由于一些外部因素造成的.他们将政策的因素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同时也认识过度投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股市即将迎来"全流通"时代,旧观念、旧体制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市场宏观环境也变得愈加复杂.此时,传统的股市政策调控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对股市政策进行趋势分析及典型实例分析,借以探讨当前股市调控的"深水区"困境.  相似文献   

16.
过去,国内投资者对每年5月的股市往往比较憧憬,称之为"红五月",而今年,财经媒体上很少再出现"红五月"这3个字,倒是有不少人借用西方股市的谚语——Sell in May(五月卖)来表达对5月股市的担忧.从今年5月第一周股市的表现来看,似乎也印证了Sell in May and go away的趋向.然而,股市的上涨或下跌,往往是解释容易而预测难,因此,本文想探讨的不是股市为何下跌,而是在政策同样收紧的情况下,为何楼市表现强劲但股市表现差劲?  相似文献   

17.
《理财》2012,(12):20
对于股市,中国股民爱恨交织。爱其偶圆财富梦,恨其多圈钱不振。股市不是财富机,却令万千股民竞折腰!不得不说,在关注着股市动态和小道消息的同时,口里依然对股市颇有微词的中国股民身上,有其自身性格在主导着他的这种"拧巴"举动。  相似文献   

18.
股市烟云,茫茫苍苍.股市的持续火爆,让很多的投资者怦然心动,一方面,看着别人每天从股市中大把地捞钱,受赚钱效应影响,自己也恨不得倾其所有"放长线钓大鱼";可另一方面,随着沪深股指一再攀上历史新高,市场进入高度敏感期,监管机构及时发出了"投资风险警示教育",呼吁"养老钱、房产抵押、生活费"不要盲目进股市.  相似文献   

19.
黄湘源 《证券导刊》2008,(18):95-95
一个"日本股市往往在震后数天大跌"的传言真的就那么轻易地击倒了中国股市的抗震力?没有被"5·12"震垮的股市却在"4·24"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又回到了"4·20"之前的走势,不能不让人对曾经的自信产生深深的怀疑。是川渝有关方面发出的6~7级余震预警吓坏了股市?否。从此次8级大地震发生后这几天行情的整体表现来看,  相似文献   

20.
对于"达尔曼"之死,兔死狐悲的中国股市作出了强烈反应。 2004年,中国股市年线收阴。 2005年中国股市首日开市,不但没有为悲情弥漫、心如死灰的股民们带来任何喜庆的气氛,反而创出5年半以来的新低。绝望之后不是希望,而是更加绝望。随后暴出的1238点的点位,让人对2005年中国股市的期望如坠冰窟。许多投资人己看到了1000点。 仔细地研究和解剖"达尔曼"之死吧,中国股市制度缺陷引发的所有弊病,都在这件事上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