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通过建立VAR模型对贵州省1998~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直接影响居民储蓄率;而居民储蓄率对老年人口的数量有正向影响,居民储蓄率提高/降低1%带来0.54%的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减少。究其原因贵州省经济相对落后,影响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影响不明显;老年人储蓄不足,在贵州省医疗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老年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2.
钱曦 《珠江经济》2005,(4):79-82
1999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进入稳定增长阶段。随着储蓄存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储蓄率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高储蓄率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拟从分析高储蓄率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对储蓄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世界经济》2007,30(4):86-95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各国居民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利率等因素外,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外部融资条件、贸易条件冲击和教育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申,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谨慎性储蓄动机)与储蓄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由于储蓄率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很多研究文献都致力于解释个别国家储蓄率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或者比较国别间或地区间储蓄率的高低并探究其原因。最近几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现象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张积林  陈哲 《中国经贸》2010,(22):118-120
本文通过研究生命周期理论及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基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模型,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给出了行修正的生命周期模型,选取了证券市场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因素、成年人口比例四个影响因素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建立以中国居民储蓄率为因变量的生命周期回归模型。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计量检验、统计检验。分析结果认为,证券市场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影响,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成年人口比例则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却始终不振,相应的,我国居民的储蓄不断攀升,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文章运用2002~2014年的有关居民储蓄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进行了探究,并针对影响因素给出相应的建议来降低我国的高储蓄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世界各国储蓄率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美国的储蓄率变动,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拟合美国储蓄率变动的长期趋势。以此为基准模型,我们引入78个国家的数据,运用反事实实验来检验19602008年间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是解释世界各国储蓄率差异的最重要因素。而且这一结论不受是否发达国家和数据库来源不同的影响。因此,高储蓄率国家与低储蓄率国家之间经济失衡的根源是TFP增长率的差异,而这是不能通过汇率政策来消除的。要解决跨国储蓄率差异带来的全球经济失衡,发达国家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7.
日本曾经是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储蓄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呈下降趋势。日本储蓄率的变动不但会影响本国经济,还将影响世界经济。通过储蓄理论与最新经济数据分析得出日本储蓄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因素、人口因素及社会保障因素。研究日本储蓄率变动对中国调整高储蓄率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一个居民储蓄行为函数,选取13个国家1991~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居民储蓄率的五大决定因素——收入和经济增长、利率与价格、外部储蓄、人口结构与资本市场发展,重点考察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作用。采用定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的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反映资产市场发展的3个指标中,股票价格和金融业产值比率都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股市规模比率有微弱正向影响。总体上看,资产市场发展对储蓄的综合作用仍是负向的,资产市场能够通过分流储蓄和财富效应两条作用渠道降低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9.
郑辉 《特区经济》2011,(1):279-280
在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对经典的生命周期模型进行了拓展,引入了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两因素,从而构建了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我国的人口结构确实会对国民储蓄率产生较显著的影响,而社会保障水平却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曾探 《特区经济》2013,(12):95-96
近年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本文将人口结构作为解释变量对高储蓄率现象进行解释,得出老年抚养系数对储蓄率具有正向关系,幼儿抚养系数对储蓄率具有负向关系,性别比对储蓄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目前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已经达到51.4%。本文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我国高储蓄率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我国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讨论我国目前这种高储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可持续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提高我国的消费需求,降低国民储蓄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是我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对我国融资市场的分析,与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特点,文章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梁万泉 《改革与战略》2009,25(11):35-37
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背景下,过高的储蓄率会加重内需不足进而引致经济衰退,文章分析了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的制度性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1997年开始,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就处于持续下降的水平,已经接近于零。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本文从财富效应的视角去探讨这一原因,首先构造了一个基于财富效应的跨期消费分析框架,通过一个简单的一般均衡框架,来推导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价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到了四个理论命题,认为金融市场可以通过缩短资产性财富与消费之间的距离以及促进金融资产财富增长这两种途径来影响一国居民最优储蓄率的大小。这对解释美国家庭如此之低的储蓄率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众多,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互不相同,但一般都接受货币流通速度的轨迹呈U形曲线的观点:即货币流通速度经历起始下降、中间平稳、最后上升三个阶段。分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时间序列趋势,说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正处于不断下降的阶段,经济的货币化、非现金货币比率、利率以及储蓄率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运用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并基于我国2006-2011年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我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分析得出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负相关,而少儿抚养比与储蓄率关系与理论预期不相符,二者成正相关关系,并用分地区的数据对上述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本文结论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减少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过快降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曦 《黑河学刊》2007,(5):39-40
在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形势下,理性消费者应选择增加当前消费,然而中国居民储蓄率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中国居民的消费效用曲线是受社会保障制度、信用程度、历史传统、外界投资环境等因素影响的多变量消费效用曲线,这也解释了导致中国居民"非理性"跨期消费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影响资本账户开放策略选择的因素——金融稳定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稳定下影响资本账户开放策略选择的关联因素分析是目前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热点。本文构建一个包含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稳定、国内储蓄率、对外债务履约状况、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金融深化以及消费不均等程度等诸多因素组成的系统分析框架,采用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探讨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开放的相关因素。综合研究成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金融风险的上升。一国较低的储蓄率以及对外债务状况的恶化则会加剧开放引致的金融风险,而金融深化与消费水平不均等程度的改善以及公众对金融体系信心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有效增强开放进程中经济体的金融稳定程度,进而实现占优策略均衡。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提出了中国存在针对金融开放进程进行重新再思考的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