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产业集群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Web of Science中1982—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产业集群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脉络、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了学术争议和研究前沿,旨在为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创新寻求突破口。结果表明:(1)研究热点集中于集群创新和集群网络、集群和区域发展、集群演化;(2)研究内容逐步从关注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转变为多维邻近、路径依赖视角下的集群创新和集群演化,再深化至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网络对集群知识流动和集群创新的影响;(3)研究尺度逐渐从重视根植性和本地知识网络,发展到重视外部知识源和跨集群知识联系,再拓展至强调全球—地方联结;(4)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地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相对重要性等研究问题尚存在争议,全球集群网络、共位集群则是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2.
杨阳  曾刚  葛世帅  郝均 《经济地理》2022,42(3):10-21
正如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绿色创新是绿色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中1990—2019年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绿色创新研究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回顾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绿色创新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和热点主题,明晰了研究前沿及学术争议,旨在为国内绿色创新的理论体系建设寻求突破。研究发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绿色创新研究有如下特点:(1)研究脉络主要经历了从关注绿色创新本身的内涵和特征,发展到重视外部影响、驱动效应以及跨区域知识互动与绿色创新的关系研究,再到如今围绕绿色创新的企业间和城市间创新网络特征及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2)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微观企业层面和城市层面的知识联系和空间影响;(3)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绿色创新的双重溢出效应、三重底线、多重驱动效应及路径依赖等;(4)研究范式侧重于地理区位影响、流空间结网演化、创新系统协同。文章提出未来绿色创新研究方向:一是探究不同立场下对绿色创新投入的平衡点,使得绿色创新最大程度上同时符合政策逻辑和市场逻辑;二是探讨基于多维邻近性的政策推/拉效应下绿色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方经济地理学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其研究框架因突出的历史随机性而备受关注。从主观判断转向客观计量,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及其参考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工具挖掘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及近期研究热点,是对西方经济地理学框架研究的一个新尝试。研究发现,近十年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集中,共同知识基础明确,学科尚未形成势力强劲的分支学科;1990年代左右西方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进入活跃期,参考文献引用频次剧增,优秀文献著作涌现,作者的学科背景从多元领域过渡到地理学领域;各个聚类的发展趋势表明,"空间集聚经济"、"多维转向"、"全球经济"、和"集群—网络"这四个聚类在整个西方经济地理学地位突出,而"重塑经济地理"和"金融地理"这两个聚类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研究中保持沉寂;西方经济地理学近期的研究热点指向于有着高曝光度的关键词"创新"、"知识"、"网络"、"增长"以及中观尺度的"城市"和"产业"。  相似文献   

4.
知识溢出研究的“空间性”转向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梳理了产业维度、区域维度、产学研合作维度和国际经济维度的知识溢出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学术争议。在此基础上,判识知识溢出研究呈现"空间性"转向和"中心—外围"互动溢出研究态势。最后,提出知识溢出研究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范式:以空间和区域为载体,紧扣"知识生产的集聚性—知识流动和溢出—区域均衡发展"这一研究主线,始终将"知识流动和溢出的空间性、尺度性和互动性"作为研究核心,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集成分析知识溢出"空间性"机制、"中心—外围"互动溢出机制和知识的多尺度网络溢出机制。知识溢出研究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范式有助于区域创新和均衡发展政策的科学制定。  相似文献   

5.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1990年代末期"社会转向、文化转向、制度转向"思潮影响,近年来,有关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从知识、网络、学习、创新等4个方面展开,集中于网络特征、空间属性和动态演化等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文献的梳理,从创新网络的结构、邻近性、网络演化等3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简要评价并提出了未来深化研究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2009—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运用SAO模型,借助Ucinet和Stocnet等分析工具,刻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演化特征,探讨创新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创新日趋显著;创新网络演化处于活跃期,网络结构尚未稳定;创新网络趋向于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群集系数,逐渐向小世界网络演化。地理邻近有助于隐性知识交流,奠定了创新网络演化的基础;社会邻近增强了双方互信,成为促进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因素;根植性能够塑造知识循环,是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推动力;考虑到成本效应,网络地位对创新网络演化具有消极影响;创新能力强、合作创新经验丰富的创新主体更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7.
我国产业集群创新效能的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来自于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知识溢出、接近性、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同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发挥又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根据我国的实际,当前需要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要素进行整合,以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使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发挥出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8.
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信息产业形成集群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讨论了利润驱动与区位选择、技术创新与商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网络、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社会资本与信任机制、路径依赖与历史偶然和劳动力素质等八大要素对信息产业集群的影响。最后对信息产业集群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信息产业集群的动态平衡机制和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数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建立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预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动力。实证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存在传递性,倾向于形成中介-2路径的开放式三角形结构;城市拥有的知识元素属性、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投入力度会对网络演化产生差异化影响;知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形成中始终发挥积极作用,制度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在网络演化前期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伴随协同创新的深入,二者不利于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形成。因此,政府应该引导各城市因地制宜制定创新战略,发挥各自资源与产业优势,助力构建高效交互的协同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0.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新路径发展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2):23-34
区域新路径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议题,对该主题的认识先后经历区域机会窗口理论、路径依赖与路径分支理论,随后发展出对不同类型区域的新路径发展的不同机制的区分。但到目前为止较少对该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文章对演化经济地理学中有关新路径发展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与总结,认为当前建立在内源性和企业驱动的路径发展过程的研究框架过于狭隘,难以涵盖完整的演化过程并较好地解释实践问题。随着对区域新路径发展认识的逐渐加深,出现演化经济地理学借鉴关系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地理学、转型研究、社会期望学等领域相关理论的优势并融合的趋势。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研究框架的局限性,文章提出未来应从多尺度环境中注重多主体与区域环境相互作用、将未来期望纳入研究框架以及关注路径间关系等方面展开广泛研究,以加深对区域内新路径如何出现的更广泛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