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现状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21,自引:0,他引:121  
在城市化进程中 ,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的力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 ,由于农村土地产权模糊 ,征地理论滞后 ,操作不规范 ,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农民出现失地、失业、缺少保障的问题。失地农民群体上访、聚众闹事时有发生 ,这给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埋下了重大隐患。土地征用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行为 ,但关键是在征地过程中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为了全面了解目前农村征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真实反映失地农民的意愿 ,确保失地农民的利益 ,笔者随机抽取了浙江省杭州 (97户 )、温州 (35户 )、绍兴 (59户 )、金华 (30户 )、衢州 (34户 ) 5个市…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城郊或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出现了失地农民这个新的社会群体。有资料显示,基本上每征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地。随着改革的深入,从城市化初期的就业安置转化为现行的货币安置补偿,失地、失业问题油然而生,失地农民成为城市化浪潮中的新弱势群体,积聚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个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一个特殊群体及其利益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扣除人口增长因素,届时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左右。按照常态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水平测算,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大致接近60%。城市铺开的过程就是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过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力度也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而近年来,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失地农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失地农民因此由发达地区的局部社会问题扩展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有专家保守估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2000万人,而且每年还在以250-300万的数字增加,失地农民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4.
在征地补偿安置过程中不乏“一脚踢”现象,也就是只是向农民发放一笔货币补偿,让农民自谋出路,对于失地以后的居住、再就业等问题根本没有保障或者重视不够,这就是当今征地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经过详细计算,这十多年的发展,征地已经涉及三千多万人,有些是少地,有些是完全失地,以后还要继续征。  相似文献   

5.
试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行不合理的农地征用制度,征地安置补偿政策失误等造成失地农民问题愈演愈烈,但失地农民问题本质上是农民权利的问题,长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是形成失地农民问题最根本的制度原因,适度的社会保障替代,为失地农民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选。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汇区农村特别是城镇周围的土地被征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自1999年国家推行新的《土地管理法》以来,南汇区总共征用土地10多万亩,全区区失地农民已超过10万人。如何在征地进程中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解决失地人员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为保障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需求,土地征用不可避免。但在征地过程中,由于征地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同程度地给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增加了他们失地后的生存风险。针对这一问题,各地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措施。本文拟以南京市为例,分析自2000年以来南京市实行的两种征地补偿及安置办法的变化,分析现行补偿寄置方式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该制度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实际工作中.存在下列矛盾:征地双方的地位不平等。按照现行体制,国家征收集体土地,基本上属于行政强制;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科学.不足以支付安置保障农民和基本建设的成本.最后可能出现财政兜底或者政府负债的后果;现行土地法律和政策的根本性缺陷.在于失地农民的长期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9.
以前,农民手中的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是,短者一两年长者三五年,补偿所得往往会所剩无几。于是,群访群告甚至越级访便接踵而至。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是没有考虑到农民失地后的生产生活问题,造成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无着。  相似文献   

10.
前景理论视角下失地补偿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失地补偿问题,依据农民失地前景将心理账户划分为正前景和负前景两个账户,基于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分析个体失地价值感知和决策权重,从失地集体角度构建"群体价值函数"分析集体失地决策问题,并提出集体失地决策标准。最后选取某项目征地问题进行实例分析。本文主张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应关注其心理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农民支持招商引资,同时对招商引资也有五种殷切的期盼:一盼招商引资使农民失地不失去保障,随着工业园区的建立,大片耕地被征用,失地农民如何生存,各地虽然有补贴政策,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法规、制度来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生活;  相似文献   

12.
土地权益保卫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中国改革》2004,(1):11-11
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唇齿相依,是须臾不可分割的两个名词。然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几年来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2000余万农民“下岗”。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大搞开发区,按人均2亩耕地计算,13年间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起码达6500万人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失地农民的比重就更高。精略推算,从1990年至今制造的失地农民已经远远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确定征地补偿费标准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补偿标准是依据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与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  相似文献   

14.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困境。本就农民失地的原因、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和就业现状、失地农民的就业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农地征用,不仪直接影响到中旧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炎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城乡礼会的协调发展.从尊重农民权利、大地利益补偿、失地农民培训、失地农民就业、失地人口社会保障、失地农民负担、失地人群(阶层)与社会的矛盾等七个方面,论述了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征用农村土地昕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构想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地大量被征用并因此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而失地农民安置、其合法权益的维护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进程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因此 ,本文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的困境 ,认为滥用征地权、忽视土地的财产功能、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和缺乏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造成失地农民困境的制度原因 ,并提出了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城乡改革不同步,我国的城市化以牺牲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是一个多年的惯性问题。而自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后,土地更成为地方公共权利机构经营城市的重要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到2004年的8年中,全国有1亿多亩耕地被征用,其直接后果是造成4000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当他们将有限的征地补偿款消耗殆尽后,就深陷务农无地、上班无岗、  相似文献   

18.
土地征收中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晓娟 《农村经济》2006,(10):16-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地被征用,农民权益受损的情形时有发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而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是被征地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根本原因。因此,健全现行征地法律制度、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归属、完善征地补偿费用、规范征地行为等,是确保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的相关利益未能得到合理补偿,他们大多数人失地后进而成为“失业”者,成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的社会服务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失地少地农民不断增多,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从永胜县实际出发,分析了造成失地少地农民的原因和目前对失地少地农民的几种安置方式,指出了现行的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在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