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2月8日上午9时,此前传言鼎盛的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PC)业务一事终于尘埃落定,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这意味着曾经在1981年生产出全球第一台PC的IBM最终退出了PC市场.  相似文献   

2.
事件     
<正>收购 IBM 全球 PC 业务联想“蛇吞象” 2004年12月8日上午9点,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 价12.5亿美元收购 IBM 的全球 PC 业务,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 笔记本业务。 同时联想集团宣布了高层的变更调整。IBM 高级副总裁史蒂 芬一沃德将出任联想集团新 CEO,杨元庆则改任公司董事长,同 时,老帅柳传志将彻底退居幕后。 新的联想集团在五年内有权根据有关协议使用 IBM 的品牌, 并完全获得商标及相关技术,这就使得联想的产品在全球 PC 市 场上具有了最广泛的品牌认知。联想集团也将成为年收入超过百 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 PC 厂商。  相似文献   

3.
收购IBM个人电脑,将打造全年收入约达120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 所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心 交易总额为17.5亿美元。联想将向IBM支付6.5亿美元现金,以及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还有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 IBM将持有联想集团约18.9%、的股份,联想集团和IBM将在全球PC销售、服务和客户融资领域结成长期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2004,(12):32-35
收购IBM的PC业务,联想欲称雄全球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加5亿美元债务承担的价格收购IBM PC业务的多数股权。有业内人士称,这笔交易对于联想集团来说是一项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徐加  付建彬 《经济论坛》2005,(22):67-68
联想斥资12.5亿美元购入IBM的全部PC(个人电脑)业务,收购完成之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9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3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而新公司成立之后,总部将迁往纽约。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加5亿美元负债收购IBMPC业务,最终于2005年5月1日宣布完成收购。同年1月和9月,TCL则两度出手,分别以其彩电业务资产和5500万欧元收购了法国家电巨头汤姆逊的彩电、DYD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和TCL也成为当年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并购之后,两家企业却呈现不同的业绩。2005年联想的业绩稳步上升,而TCL则亏损严重,股价一落千丈,从2004年最高的9块一路下跌,2005年最低跌至1.72元。  相似文献   

7.
威夷 《新经济》2005,(1):65
即便此前没有发生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在香港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并起诉、中航油的海外公司中航油投机石油期货失手,曝出亏损逾5亿美元这样的重大事件,相信作为著名企业的联想以17.5亿美元收购IBH个人电脑业务这件事也会被国内媒体高调报道。只是在丑闻背景之下恰巧又有了这起海外并购,使得媒体便有了可以用来大肆渲染中国企业荣辱兴衰的素材。沉舟侧畔虽尚无千帆驶过,却毕竟给了人们这样的联想。  相似文献   

8.
自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0992,HK)宣布以12.5亿美元并购IBM PC业务以来,关于联想此次并购案前景的讨论和相关报道层出不穷,其中大量报道认为联想并购IBM PC后将面临大规模裁员、IBM PC员工不愿留任、文化如何整合等等问题,似乎昭示着这场跨国并购的暗淡前景。联想集团和IBM有关人员则表示并购后的新公司不会裁员,也不会改变IBM员工原有的薪酬待遇和原有福利。  相似文献   

9.
自联想2004年12月8日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之后,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如何设计一种兼顾本土和国际行情的国际薪酬体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1月31日,联想集闭发布公告称,将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联想移动令部股权出售给4家私募基金——JadeAhead、小象创投、鸿长企业及SuperPioneer。联想称此举是为更加专注钮核心业务PC上。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2月8日,我国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股票和现金,并承担IBM公司PC系统5亿美元负债的方式,收购了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仔细分析收购协议的内容,我们发现,联想集团除了收购了IBM在全球的PC业务外,更重要的是买到了IBM品牌在PC方面五年的使用权.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2005,(1):8-8
2004年12月8日上午9点,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加5亿美元负债收购IBMPC业务,最终于2005年5月1日宣布完成收购。同年1月和9月,TCL则两度出手,分别以其彩电业务资产和5500万欧元收购了法国家电巨头汤姆逊的彩电、DVD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和TCL也成为当年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而TCL集团总裁李东生更是将CCTV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收入囊中。然而,时过境迁,当人们开始逐渐淡忘当年惊心动魄又令人饱尝成就感的吞并之后,两家企业正面临着整合的泥潭。在深一处浅一处的泥潭中,杨元庆把联想比作乌龟,艰难而稳步的前行;而李东生的一句“国际化没有回头路”,却让人感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现在回过头来看联想和TCL两个并购案例,是非对错应该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将喧嚣了一整年的IT产业推向了高潮.被称为中国高科技元年的2004年,中国网民人数超过1亿,盛大、前程无忧、腾讯、携程、TOM在线、e龙、空中网、金融界、灵通和九城等十家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中国互联网公司股票市场价值总和达到了1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1月19日,中国网通以5.90港元/股的价格.收购香港电讯盈科扩大股本后的20%股权;去年年末,联想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PC及笔记本电脑业务;之前,有上汽集团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目前,中国五矿收购加拿大诺兰达还在谈判之中……中国内地企业正纷纷以大手笔收购国企业,可说是“富贵险中求”。  相似文献   

16.
一、国际资本流动债券化的趋势1982年国际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银团贷款业务基本停滞不前,而国际债券业务则迅猛上升.1982年国际银行贷款金额达历史上最高水平(约1040亿美元),比债券市场交易金额(500亿美元)高一倍多.到1984年国际金融市场筹借的新资金总额中,银团贷款所占比重下降至22%,到1985年上半年仅为11%,总额约125亿美元.1985年国际债券发行总额为1650亿美元,比1984年创纪录的1080亿美元增加50%,已连续第三年超过银行放款总额.1985年国际银行贷款为530亿美元,反占国际债券发行总额的30%.发行债券筹资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务的经营重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8日,我国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股票和现金,并承担IBM公司PC系统5亿美元负债的方式,收购了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仔细分析收购协议的内容,我们发现,联想集团除了收购了IBM在全球的PC业务外,更重要的是买到了IBM品牌在PC方面五年的使用权。撇开联想集团收购是否值得这个问题,从IBM的角度看,它把品牌资产变成了财务收益,足以说明品牌具有的巨大价值。20世纪50  相似文献   

18.
<正>2004年12月8日,对于中国的 IT 产业来说是个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联想集团将购入 IBM 的全部 PC(个人 电脑)业务,收购完成之后,占全球 PC 市场份额第九位的 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销售额将达到 120亿美元。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联想此次“蛇吞象”的壮举,有着 许多可供中国企业学习的成功之处。不管收购成功与否, 这一收购案例都将进入 MBA 教材。 第一,收购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规划。通 过走国际化之路成为一家知名的跨国企业,一直是联想集 团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近年来联想走了不少弯路,拆巨资投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作连连.联想以17.5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美国IBM公司的PC分部,震惊了国内外经济界.TCL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电视业务,随后又收购了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上汽集团购买了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企业双龙汽车48.9%的股份,冠捷科技收购飞利浦显示器业务,温州民企中国飞雕电器集团收购意大利墙壁开关老牌企业ELIOS,广东德豪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北美电器ACA民牌在亚太地区的所有权,五矿集团欲将加拿大最大的矿业公司诺兰达铝业收入囊中,海尔拟以超过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企业美泰克(Maytag)公司,这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美国《商业周刊》撰文认为,未来10年中国企业将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从而将改变世界企业竞争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20.
科技     
《商周刊》2014,(4):11-11
“HelloLenovo” 1月30日,联想集团与谷歌达成一项重大协议,联想将以29.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包括其3500名员工,2000项专利,品牌和商标,和全球50多家运营商的合作关系都归入联想移动业务集团,谷歌将继续持有摩托罗拉移动大部份专利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