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伴随着政府的鼓励,加工贸易正在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六省发生转移.本文从加工贸易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中部六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比较优势,并对中部六省发挥比较优势的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成本上扬、国际市场低速的双重积压下,我国的加工贸易业存在较大的现实压力.加工贸易的西移已成为必然.我国西部地区在成本、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文章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条件及障碍,探讨了发展加工贸易的路径,得出了相应的政策结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加工贸易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湖南作为承接加工贸易的中部省份,2007以来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湖南加工贸易还存在规模小、企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因此,试从湖南加工贸易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加工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出口产品升级;积极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是河南省中部地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以Rorhwell和Zegveld提出的创新政策类型为解释变量,以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为被解释变量,以FDI为控制变量,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十五”和“十一五”时期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我国制定实施的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供给政策、需求政策和基础政策均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而环境政策的效应较不.稳定;对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类别的自主创新政策效应具有明显差异,在“十五”时期仅有供给政策发挥了显著的积极效应,而“十一五”时期的供给政策、需求政策和基础政策均取得了积极的政策效果;对于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同类别的自主创新政策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供给政策在东部的正效应最强,需求政策的积极效应仅在东部和西部表现比较显著,环境政策在东部和中部的负效应最为显著,基础政策的积极效应仅在东部和中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呈现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发展速度低于西部的"塌陷"危机.笔者运用偏离-份额法及其空间与时间拓展模型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面临产业升级压力,区域协调能力有待加强,产业结构演进需要政策的强力引导.据此,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应制定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引导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建设,推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辐射效应"和向内地的梯度转移效应越来越显著,而东北三省正在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承接地。本文结合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政策,描述了东北三省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对东北三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到制约东北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因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鄂苏浙粤鲁省域中小企业群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鲁德银  蔡根女 《经济地理》2006,26(2):274-279
以省域中小企业群为样本,通过湖北与东部省份的比较研究,中部经济总量与东部经济总量产生巨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群体数量偏少和成长能力不强。中部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的原因在于微观成长机制不强和中观环境支持不够。最后提出促进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了城市化与加工贸易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建议根据比较优势重构山东省加工贸易地理布局,将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移到西部农村地区,为东部承接高新技术加工贸易腾出空间.从而使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得以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带动下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五七 《经济与管理》2010,24(10):19-23
东部沿海的传统产业在向中部地区加速迁移,但中部地区现存的制度因素制约了东中部产业转移的进程。中部地区在地方财政分权度、产权多元化、政府效率、科技创新制度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制度距离。中部与东部的制度距离制约了东中部产业深度分工和要素优化配置,阻碍了东部沿海的传统产业向中部迁移。中部地区要发挥中部崛起的政策优势,提高政策的利用效率,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增强对产业转移的科技支撑,促进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1.
贸易高质量发展是高效优质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和资源的关键抓手,能够有力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际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贸易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数字贸易能够有效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且这种影响受到市场开放度的调节;此外,从数字贸易各维度看,其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二是数字贸易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和物流业升级对贸易高质量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三是空间回归表明某一地区数字贸易发展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负向溢出效应。进一步的拓展性分析发现,在东部、中部地区数字贸易能够有效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对西部地区虽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明显;数字贸易各维度中,数字技术在中部地区对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产业化贸易在东部、中部地区对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有助于理清数字贸易和贸易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及作用机制,为我国通过发展数字贸易进而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撑,为政策决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SNA框架(2008)下科学测算地区R&D资本存量,并利用网络DEA方法测度区域创新效率,以此为基础,利用空间面板模型考察2000—2015年我国各区域对内对外贸易开放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开放度、对内贸易开放度提高均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综合效率。不同的是,对外贸易开放度能够促进区域知识创新效率提升,而对内贸易开放度主要提高了区域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从地区影响看,对外贸易开放主要对东部地区创新综合效率具有提升作用,对内贸易开放则主要提升了中、西部地区创新综合效率。基于此,为更好地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我国加工贸易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然而,加工贸易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在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影响,针对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从发展高新技术贸易、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中西部加工贸易和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项松林 《当代财经》2011,(9):94-103
通过在消费习惯的基础上,建立最优消费的跨时贸易理论模型,然后运用GMM、2S-2SLS对中国在1978-2009年间的消费习惯和对外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国际贸易中起重要的作用,习惯降低了持久性收入对跨时贸易的影响,延长了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时间。消费习惯的影响,东部最低、中部次之,西部最大。消费习惯在降低净产出与贸易顺差负相关关系的同时,又扩大了前期贸易余额与贸易顺差的正相关关系。影响贸易顺差的因素很多,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下,消费习惯也是中国贸易顺差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阚大学 《技术经济》2012,31(4):38-44,125
利用2000—2010年我国省级制造业行业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出口和进口对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出口与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行业产值与制造业总产值的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行业产值与制造业总产值的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出口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与之相反;三大区域的进口均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三大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是国内投资和技术进步;东部地区的FDI、居民收入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其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中、西部地区的FDI没有促进其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中部崛起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涛 《生产力研究》2007,(18):109-110
中部崛起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表明:目前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而言,其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因而中部应基于要素禀赋结构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他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以及自然资源型产业,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其资本积累速度;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相对变化,中部地区逐渐增加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200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命令-控制型规制和市场激励型规制分别纳入中国FDI流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中,探讨了东中西部地区两种环境规制门槛的时序变化情况,实证分析了FDI流入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东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故应着力发挥东部地区先发优势的带头作用;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命令-控制型规制双重门槛,并分别存在市场激励型规制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和双重门槛,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规制工具门槛特征,有效发挥环境规制驱动绿色创新的关键作用;各地区研发人员投入、自主研发创新和政府调控能力显著正向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基于此,政府应鼓励创新人才引进,加大研发人员及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地区宏观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后 ,我国城镇制造业就业结构出现了非对称变化 ,东部省区制造业就业比重显著下降 ,中西部省区下降速度较慢甚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外商投资、贸易规模和商品结构等传统研究视角无法完美解释这一现象.基于2006 -2013年28个省级地区制造业整体及各子行业面板数据 ,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及内生性问题后 ,文章研究发现 :代表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与当地制造业就业占比呈显著正相关,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和电器仪表制造等高劳动-资本比的制造业是加工贸易方式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的主要渠道;此外 ,近年全国尤其是东部省区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带动了当地制造业熟练劳动力比重的上升.这为解释我国制造业就业结构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也说明处于不同贸易方式转型阶段的地区应重视贸易方式转型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采取差异性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9.
With gradually deepening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and frequently developing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rocessing trade has been a major tren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paper mainly Seeks for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s ,to processing, trade. Meanwhile, it ,shows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processing trade in the world and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ing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find,the problems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以地谋发展”的策略在促进各地区制造业大规模集聚和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势必会给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带来深刻影响。本文综合利用中国土地市场网城市土地交易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进出口产品数据和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土地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并对其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配置存在明显的工业偏向性,进而导致工业用地价格被低估,产生工业用地应得收益大于实际价格的反向扭曲问题。这种反向扭曲可通过抑制技术进步、阻碍产业结构高级化、弱化集聚经济效应等机制显著降低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土地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土地市场扭曲不利于一般贸易企业与混合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但对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土地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抑制作用由东到西依次递增。土地市场扭曲不利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对集体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