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空间经济协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增长与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传统区域协调理论在现实经济中的指导性越来越难以把握。将区域经济的空间维度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表现为非平衡发展的特征,这取决于区域间固有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揭示:要素适宜度在区域经济协调中的机理研究不仅足以澄清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本质,而且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协调基准。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回归——基于区域性要素禀赋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空间不可能定理的确立使一般均衡理论在空间经济学中的通用性越来越无法准确地进行把握。意识并承认要素禀赋的非均质空间分布,我们将经济增长的空间维度特征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并建立了基于区域性要素和非区域性要素相互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理论和模型分析,我们揭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本质,即当经济达到稳态增长时,区域性要素禀赋在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认识并承认要素禀赋的非均质空间分布,经济增长的空间维度就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要素适宜度反映了空间经济增长中所涉及的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将要素适宜度引入空间经济增长理论,不仅足以规避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否定结论,而且通过模型推演可以揭示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区域性要素禀赋条件以及要素适宜度水平;同时,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均衡路径选择上,要素适宜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国际世界中的竞争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国民收入不断得到提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支撑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是全要素的生产率增长。然而,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的,这也就导致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本文将从探析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现状出发,分析增长率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而为均衡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高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平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无可争辩的普遍现象。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角度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要素集聚产生的初始循环效应和产业集群、城市化产生的累积循环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非平衡发展格局中特定区域经济的优先增长,要素集聚是根源,产业集群是支撑,城市化是引领区域经济更快发展的核心。利用基于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化的分析框架,能对区域之间非平衡发展的现象、成因,以及对优先增长的区域自身的演进历程做出符合逻辑的客观解释。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研究——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要素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划分,要素适宜度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区域性要素对非区域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由此而生的分工专业化和聚集是主体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并且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建立在要素适宜度水平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估计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考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技术进步影响,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区域金融发展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检验。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中国西北各省区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均得到提高,但是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弱,全要素生产率对金融规模的响应程度和显著性不高,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论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旭东 《生产力研究》2004,(9):16-17,36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趋于完善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充分发挥要素效率和调动要素积极性已成为难点问题。区域要素流动是区域经济这个中观经济问题的一个微观基础 ,它涉及微观经济中的要素流动与分配理论和区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文章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研究要素流动 ,研究实现要素的区域优化配置 ,最终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
技术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晖  金凤君 《经济地理》2011,31(8):1341-1344
回顾了技术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要素集聚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集群理论等。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技术要素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人们了解技术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可对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分散了区域性供给或需求波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冲击力并进而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经济波动周期延长与强度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进一步拓宽了经济波动的区域间的传导渠道,而且也提高了区域间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相互解释力,增强了彼此间的因果关系和减弱了彼此间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1.
地方专业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长三角制造业为对象,利用长三角区域内16个城市1998-200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分析和计算表明:地方专业化能促进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地方专业化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都明显高于非地方专业化行业,地方专业化有弱化垄断而强化竞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探讨三大都市经济圈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对明确旅游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三大都市经济圈旅游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影响其旅游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促进三大都市圈旅游经济增长的战略构想,即确定旅游为新经济增长点,推进旅游业技术进步,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及影响变化因素,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本文论证了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同模式,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框架,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在区域经济视角下研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动改善这些因素作用的效率,非常必要。论文首先根据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了不同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区域经济视角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强调了政府、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浙江传统产业集群成长的社会网络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朱华晟 《经济经纬》2004,91(3):42-45
产业集群具有协同作用和集体效率两个本质特征。作者认为 ,“协同”与“集体”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内容。社会网络作为联结地方不同的行为主体以及本地与其它地区的纽带 ,在地方成长路径中 ,有效地促使要素资源简单集聚转向结成地方生产网络 ,并进而向地方创新网络演进。尽管在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中 ,社会网络的作用强度呈现由成熟期之前的持续增强转向此后逐渐减弱的变化特征 ,然而它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所替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特定的社会结构仍然是构成地方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需要,贵州西部人口压力大、贫困面广、生态恶化、资源富集喀斯特发育强烈区域将开展重化工业建设,打造毕水兴经济带。然而,脆弱喀斯特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环境要素禀赋对经济活动的弱质性影响,日渐制约区域经济朝纵深方向发展。在脆弱而复杂的生境里搞工业化建设须注重环境承载力,通过科学发展机制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的共生互动,谋求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叶艳艳 《技术经济》2006,25(5):127-128122
经济学界的关于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众说纷纭,其中包括资源的积累、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劳动力、知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等。文章认为在世界经济的视角下,和平的环境、知识、开放的经济条件、结构性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并试从这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在具有正反馈特性的耦合机制下联动发展。该耦合机制下,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犹如相互咬合的齿轮,通过要素配置角度的经济增长和要素流动角度的结构优化统一起来,民营经济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参量(即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动态关联和良性互动,使两者间存在协同发展现象。政府通过制度和财政收支对要素流动与要素配置变革产生作用,推动两者间的联动发展;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耦合机制中起到润滑剂作用。通过对舟山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本文对两系统联动发展的耦合机制进行了经验性解释。基于此,本文认为,充分发挥政府等社会组织在耦合机制中润滑剂作用,对促进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在耦合机制下联动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荣斌 《经济地理》2011,(7):1076-1080
选择了地理环境、要素投入、增长过程、政策扰动4个稳态因子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绝对趋同。但是,在要素投入、增长过程这两个稳态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发生了明显的条件趋同,趋同速度分别为1.2%和2.2%。而在地理环境、政策扰动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没有出现条件趋同。在上述4个稳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条件趋同,趋同速度仅仅为1.4%。这提示我们,要解决好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推进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信息化,以及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知识的投入上。  相似文献   

19.
陈武  王学军 《技术经济》2010,29(8):38-44
本文试图以湖北省1995—2006年的样板数据为对象探索区域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二者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区域智力资本每提高1%湖北经济增长水平则提高0.754%,区域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即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区域结构资本和区域创新资本)对湖北经济增长水平的贡献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区域智力资本及其要素与湖北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均衡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区域智力资本及其要素对湖北经济增长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测算了1997—2009年省际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水平,并进行了区域差异化比较;然后借鉴物理学的耦合度理论,构建建筑业TFP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效应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遴选出二者耦合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和阶段进行了研判。研究表明:区域建筑业TFP增长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其增长率大小将31个地区划分为负增长、低增长、中增长和高增长四种类型;二者的耦合程度较高而耦合协调度较低;约束建筑业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的GDP水平,判断中国区域建筑业的经济增长仍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资本经济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