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在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普遍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1234"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以及"零距离"上岗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及实现途径,并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基于三证即"毕业证+从业资格证+技术职称证"的培养模式,以期对完善现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会计专业是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含会计(税务会计方向)、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两个专业方向和会计与审计专业。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会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和高职会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会计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施"校介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将会计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会计教育在职业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为培养会计实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行"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优良的专兼职双师队伍是保障和前提。本文探讨了在"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会计专业双师队伍建设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谢彤 《当代会计》2021,(14):39-40
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改善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大智移云"背景下的财务岗位新需求.但随着"1+X"证书制度试行,凸显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1+X"证书制度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旨在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联合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3+4"分段培养合作项目,本文针对该项目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实施现状展开分析与调研,挖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及实施方案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科学有效实施"3+4"人才培养模式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5.
2019年发布实施的"1+X"证书制度改革,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为我国未来高职院校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改革方向。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对"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从政策、评价组织、企业和院校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出1+X证书制度,"智能财税"作为财经类第一批试点证书,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本文从实施"1+X"证书试点的背景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王欣 《价值工程》2013,(35):274-275
本文作者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比较了全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了地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中"知行合一"理念的缺失问题,提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构建了"知行合一"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体系,有效地提高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会计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之一,必须由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岗位核心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满足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财会专业一直以来都是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但目前高校财会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却不容乐观。学校会计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无法与企业实际工作能力需要相结合是高校目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鉴于此,文章以高校为研究背景,以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引,深入探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与优化的方向以及具体实施方案,为高校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对照国家"1+X"证书制度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重新审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问题并积极推进相关改革.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将X技能证书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现课证融通,优化教学设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7,(13):60-61
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国家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试图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创新性培养模式,以"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专业知识+证书+实践+竞赛"的基本框架可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工匠人才,实现就业与上岗无缝对接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尹辉  周军 《价值工程》2015,(13):234-235
本论文基于宁波区域产业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宁波高校应对区域产业升级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探讨了宁波工程学院作为首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浙江省应用技术本科首批试点院校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党建研究会会长单位,在应用开发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介绍了学校"3基"本科教育结合"3I"特质培养共同致力于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人才四种能力的模式培养。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8,(8):253-254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做合一"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面向基层、面向实践和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而采取的教学形式。文章依托"教学做合一"模式,分析当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在该模式下如何进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专业性、实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要对现实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加强研讨。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实际为研讨中心,在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模式问题的基础上,提供了建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和新模式的措施与方法,希望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来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创新与建设,进而做到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付亮 《企业导报》2014,(8):142-143
要想很好的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对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本身进行定性的分析和了解,区别与中职和本科的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中所呈现的效果,国家在对高职教育进行要求时是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规定的,所以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目标的定位来来寻找与之配套的培养模式才是高职教育的关键内容所在。由此,本文对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调查研究和逻辑思维等方法,分析了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新诠释。根据会计专业特点进一步确定了"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未来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7.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对原有的152个高职专科专业名称进行了更改。新的专业目录对会计专业群毕业生的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提出了新的方向。为了适应会计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群,高职会计专业群应根据更名后的专业群所对应专业毕业生所应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构建校企共商、共建、共享的校企共同体,通过整合产教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共建会计专业群模式,创新“大数据+财会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高职会计专业群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对江西省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分析调研基础上,我们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体会,对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进行改革,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我们认为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探索构建了"一个导向、四维能力、两块平台、五段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就其内容、效果等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9.
赵玉国 《物流技术》2012,(13):417-419
由于受到实践教学基本条件以及相关实践教学管理措施不配套等因素影响,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问题摆出了"4+1+1"人才培养模式,并把这种模式的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在前4学期在校内以"项目驱动"为主进行理论教学和简单实训,第5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练岗、轮岗和短期顶岗,第6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模式实施的要素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培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模式实施的效果是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政府共赢。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技术开发》2015,(27):34-36
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依托校办企业祁阳阳泰电子厂以及祁阳县工业园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校厂一体,生产与实训一体,能力与素养培养一体,创新和实践了"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创业经营型人才培训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其它同类学校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