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农庄经济为解决当今“三农”问题以及低山丘陵山区开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问题创造了一条新途径。现代农庄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集规模化、集约化、民营化为特征的一种乡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现代农庄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农业科技的示范与推广;有利于加速乡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但是,目前我国现代农庄经济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同质化严重、经营管理水平落后、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认识存在误区、农庄地位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需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对现代农庄经济战略地位的认识,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推进生产经营组织的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乡村小城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当前支农资金补贴种类繁多,出现被挤占挪用现象严重,支农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对支农资金的监督也流于形式.因此,要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果,就必须加大支农资金法制建设,提高支农资金监管效果,探索财政支农机制创新,完善支农资金报账制度.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福建省目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土地用途"非粮化"、资金瓶颈等问题,应适时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和法制化进程,完善土地流转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机制,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并借鉴台湾农业经验,加强闽台合作,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4.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筹资困难和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长的矛盾。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高了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改变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资金筹集方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能彰显政府投资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湖南省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方式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家庭承包制下,农民家庭的土地过于分散、规模太小,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障碍。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业生产兼业化趋势加强、粗放式经营的现象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也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当前适度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趋势,可以通过农户承包地互换、转让,村集体反租倒包及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模式来实现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建构农村土地信托制度 破解“三农”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信托是土地流转中的一项制度创新,其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权益的维护、农村的稳定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增加农业投入,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构建良好的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制度,才能对破解“三农”难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三变”改革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和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了积极的尝试。本文总结了贵州省六盘水市推进乡村“三变”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运作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要科学把握“三变”改革形成的经验和取得成功的条件,汲取其制度优势的精髓;今后要进一步完善“三变”改革,仍有一些后续课题要做,即: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对新型经营主体及其带头人的培训提升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突出加强市场营销网络和品牌服务;引导农村服务业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网络化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加强产权、要素流转平台建设,推进“三变”改革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参与产业开发和创业就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天津近郊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虽然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但当地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政府推动土地流转的基础和前提;政府则通过对土地的整合及重新规划,推动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提升,也加快了农民身份的转变,并为失地农民提供了相应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是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就业转型的需要,而政府主导的土地流转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演化升级和农民的就业转型。  相似文献   

9.
土地制度创新一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创新,搞活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对学界农地流转文献的梳理,可以总结如下结论:在土地流转中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要根据农民的意愿进行流转;各地农民土地占有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农地流转中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减少农民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要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相似文献   

10.
土地托管是广大农民顺应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后积极探索土地经营的一种新模式,是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尝试。供销社顺应“三农”工作形势,推进以土地托管服务为切入点的服务规模化,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当前“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导致的弱质性产业特征以及城乡差距的悬殊,决定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这是实现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为此,必须加大政府农业投资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稳定增长;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突出支农重点;通过制度创新化解县乡财政困难,着力培育县乡政府的支农能力;进一步完善分税制体制,充分发挥地方财政支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安徽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稳步增加,规模逐渐加大,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业现代化效果显著,对农民增收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也有积极影响。农地规模化流转及经营完善了农业家庭承包的经营结构,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可以与农户经营互荣共存。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要注意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促进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之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农村土地虽有村委会带动型、经济能人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等多种典型的流转模式,但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稳、农业现代化进展缓慢、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不完善等原因,我省农地流转依然速度不快,效率低下。要促进农地流转,需政府搭建平台,培育市场,优化土地流转环境,规范流转程序,培育中介力量,完善社障体系及金融服务体系,解除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4.
现状问题症结从1997年至2000年,湖南省益阳市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量年均增长率9%;在信用社各年度的信贷增量中,农业贷款增量占比平均达到70%。农业贷款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的核心资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资金困难,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金融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支农贷款到期难以收回,支农资金难以归位。益阳市农村信用社2000年在人行借款支农资金1.1亿元,年底到期无法归位,只得展期。信贷支农效果不佳,主要存在如下几个症结和问题。经营环境日渐恶劣,资金难以融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是“三农”,即农村、农业和农民,而农业是弱质产  相似文献   

15.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传统自发的土地流转方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如何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已成为"三农"工作中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2006年以来,宁夏平罗县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有效地促进了辖区农村土地的合法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原地区,乡村商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选择和途径,其主要实现方式就是建设"新农街"。通过"新农街"建设,可以实现三个主要目标:首先可使农村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示范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次,可以使农村一部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在商业流通中获得更多利润,为规模化生产和乡村工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最后可以使农民的市场化意识不断增强,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文化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三类。调查显示,农业经营主体总体呈现逐年快速发展趋势,但存在各种主体之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应采取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发挥合作经营带动作用,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精准化,加快职业化农民培养,坚持差异化发展等措施,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地流转成为推进“三农”发展的关键。只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目前,河北农村土地流转虽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仍存在制约瓶颈,导致土地流转效率低、成本高:土地流转模式较为单一;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不发达、流转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等。对此,应采取相应对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包括:政府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引导和监管;创新土地流转信托高级模式;完善农地流转信托机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和广泛的外部性,因此,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通过选取安徽省1988-2010年农业产出和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Barro(1990)财政支出自然效率法则,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安徽农业产出与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为11.7%。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保持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严格依据《农业法》的规定,建立财政支农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推进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结合成都市崇州市、大邑县、青白江区的改革试点情况探索财政投入形成资产转化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模式.通过此模式赋予入社农民对财政投资形成资产的持股权和收益权,可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绩效,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带动产业发展.下一步,建议在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上加大探索力度、消除监管盲区、理顺资产权责关系,切实做好农业实验区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