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正安徽省太和县出台《太和县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建设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两体融合")发展试点县,围绕经营主体生态小循环、示范园区生态中循环和县域单元生态大循环,打造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建立十大循环模式,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相似文献   

2.
[目的]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探索有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利益联结机制意义重大。[方法]在对河南省漯河市生态循环农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成本收益方法、博弈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在模式构建上,提出农业企业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主体,构建了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力量的企业内部自循环、企业间链条循环和区域内大循环等3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特点及适用场合。在利益联结机制上,阐明企业内自循环取决于循环与不循环两种方式成本的比较情况;企业间链条循环模式稳态存在的实质是各个独立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各方在满足各自经济利益和环境目标需求下形成一种均衡状态,这是企业间链条持续循环存在的基础;区域内大循环既要遵从企业内自循环和企业间链条循环的基本条件,更要从区域的总体要求出发,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产业扩散效应等获得更大的效益。[结论]研究认为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要重视农业企业的作用,培养农业企业的生态意识、循环经济意识,通过系统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采用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并在参与主体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如何发展循环农业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而构建循环农业系统是一个难点。传统上,循环农业被看做是一个闭环的互相消纳利用废弃物的循环链条,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的循环农业难以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统一。实质上,循环农业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网络系统,由此需要运用系统理论研究循环农业的构建。毕节地区秀水单元烟草循环农业的案例表明: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的循环农业系统,充分利用生物间协同共生、相生相养的特性,生态流与价值流耦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该系统包括以循环农业园为主体的小循环系统、循环农业项目区为主体的中循环系统和与循环农业区外联结的大循环系统。小循环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中循环系统与循环农业园量能互补、区园融合;大循环系统包括农业生产子系统、加工业子系统和居民生活消费子系统,形成一个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园区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加快区域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调查数据,以蔬菜瓜果产业为例,采用Critic赋权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示范效益及综合效益等方面评估了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瓜果蔬菜产业的建设绩效水平,同时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了资金投入与来源、经营主体特征、园区特征及园区所在县(区)经济社会特征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绩效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绩效水平有待提高;资金投入量、"公司+合作社"经营主体及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园区建设绩效存在显著的正效应,种植规模与所在地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显著为负。并提出合理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加大现代农业主体培育力度,尤其注重对"公司+合作社"型主体的培育;构建现代农业园区的长效运行与管护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北京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也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要风景旅游区。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不仅对推进山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山区农民增收步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对保证整个首都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不容忽视。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首都山区的生态屏障功能带来各方面的影响。合理发展生态友好型循环农业,是协调和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确保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的方法详细地分析了北京山区生态屏障功能,基于此,以案例的形式概述总结了6种适合的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结果]北京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包括能源引导模式、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环保型种养殖模式、多层面循环经营模式、综合型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休闲观光园模式。未来应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循环农业的理念应用、组织模式、产业融合、补偿机制、科技支撑、保障研究等几个方面。[结论]北京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可为同类型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未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青浦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为了进一步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科技兴园、产业强园、生态建园、创新治园"的发展宗旨,着力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与环境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都市农业。一、科学制订规划,树立生态农业品牌(一)抓规划引领  相似文献   

7.
生态循环农业的浙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循环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程学方法,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综合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优势特征,建立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达到降低资源消耗、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重点所在,对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明晰其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并有利于了解园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效与主要短板。方法 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的形式及其产生的作用,结合文献与调研资料,文章从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本身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两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农业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指数法测算北京8家园区的产业融合指数和综合效益指数,从两方面观测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 (1)经过3年的发展,北京现代农业产业园整体上基本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和社会、生态效益偏低。(2)园区农业产业链延伸达到基本实现融合发展水平,但农业多功能拓展、技术渗透发展两方面水平相对偏低,主要是休闲农业拓展、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等发展不足影响其融合深度。(3)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水平较高,但社会、生态两方面效益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组织化水平、绿色发展、就业促进等作用发挥不足影响其综合效益水平。结论 基于北京区域特殊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推动作用是未来北京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产业融合深度和综合效益水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文章以河南周口地区为例,对当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区域特色产业融合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探讨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新举措,以期为当地和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该文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了解周口地区农业资源现状以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区域特色产业融合的情况,分析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性以及与区域特色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结果]周口地区粮食资源丰富,产量很大,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用化学品、农业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线性发展,发展模式是"资源投入-生产活动-产品和废弃物",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不高,忽视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周口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原本以个体户为主,随着规模化发展,形成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围绕农业生产的特定环节和生产流程,推行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土地的过度开垦、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周口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盲目的循环投入而不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区域特色产业的融合。[结论]河南周口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而农业生产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忽视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该地区应结合地方产业优势,使农业废弃物资源与养殖业发展形成循环产业模式,转变发展观念,形成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区域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地区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优化生态空间结构,超越区域界限,根治城乡环境污染和发展生态大农业,必须构建城乡连体的现代立体化循环大农业体系,全方位充分发挥高端生态农业的功效。城乡环境污染联动,有其共同的根源,要从多方面揭示城乡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深化认识农村、农业尤其是循环大农业支撑广大城乡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实施以科技武装的多层次循环工程,并将城乡多种污染物转化为资源,形成生态农业与生物质能源产业互动关联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农业质量和改善能源结构;为循环大农业培育综合性经营载体,实现邓小平所讲的"第二个飞跃",壮大集体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公有制在农村的主体地位,促进农村改革与农民共同富裕,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识别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方法 文章运用DEMATE方法从市场因素、农业社会化服务、生产技术、经营主体能力、绿色生产效益等五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对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因子进行定性识别与评价,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进行定量评估。结果 (1)驱动因子中心度排序为:经营主体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绿色生产效益>生产技术>市场因素,其中指标层前十排序依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绿色生产能力、销售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新型职业农民数量、绿色生产意识、金融服务体系、产业融合水平、经营主体收入水平、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化;指标层原因度大于0的因子有13个,前三排序依次为农产品加工贮藏技术、绿色消费意愿、技术服务体系,小于0的因子有12个,后三排序依次为绿色生产意识、经营主体收入水平、生产施肥技术。(2)市场需求与农业绿色生产效益的最大隶属度为良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生产技术、经营主体能力的最大隶属度为中等。结论 当前,浙江省农业绿色当前主导因素为经营主体能力,其次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绿色生产效益,贡献率相对较低,而生产技术和市场因素则偏重于被影响的结果因素方面。因此应切实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户的绿色生产意识和能力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应合理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小农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处于发展较为缓慢,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和信息化生产模式正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文章对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循环农业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起到的作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同时认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向安全、环保、绿色的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即利于循环农业发展,也是农业产业结构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大农用地土地流转,培养龙头企业发展既符合循环农业发展需要,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全面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法对四川省农业资源的情况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四川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3种发展模式。挖掘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农业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循环经济技术水平薄弱、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成本较高、农村劳动力匮乏等瓶颈问题。并提出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努力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治污理念等加快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四川省及其他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统筹农业多功能效用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和健康可持续的重要途径,方法 文章在对农业多功能理论、国外都市现代农业功能特征及大城市近郊农业发展需求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以苏州高新区通安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案例,探究大城市近郊都市多功能现代农业的实施路径。结果 系统构建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功能体系。并通过对通安示范园的需求分析提出其农业多功能发展路径,包括高标生态田园建设,营造优质城乡环境;高质农业生产供给,稳固产业优势特色;高效农业科创示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高值休闲农业体验,绽放绿色发展魅力,为示范园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城郊农业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结论 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出发,以新的机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构成,更益于城郊区农业空间的有序组织和集约利用,是保障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均衡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依托贵州省凯里市碧波镇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地区经济优势,通过规划设计碧波高效农业示范园,以期对贵州省乃至全国高效农业园区发展提供典型与示范样本借鉴。[方法]基于多次远赴凯里碧波及周边园区的实地调研、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运用SWOT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科学研判碧波高效农业示范园发展。[结果]通过综合分析,将碧波高效农业示范园按照“一心、三园、四基地、多节点”布局,以加快碧波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主线,提升蓝莓、蔬菜等果蔬产业,使基地形成片、连成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动力,围绕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果蔬精深加工、旅游休闲食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综合精深加工水平;利用农村特有自然生态景观、民俗文化、传统特色产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培育新兴业态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结论]通过打造凯里碧波高效农业示范园,探索西部园区建设可持续脱贫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和农民增收,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是国务院建立全国首个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能充分利用试验区内耕地资源富饶、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较高及农垦系统示范等优势。文章通过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按组织属性分为大型企业运作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型经营主体等4种类型。通过海亮有机畜牧养殖公司、望奎县北极雪速冻食品有限公司、呼兰区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绥棱大力家庭农场等案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定位与产业效应。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现存的制约因素与约束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促进两大平原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以期为农业生产力快速提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切实带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万载县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案例,基于实地调研和文献材料,对万载县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江西省万载县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建设了以有机农业为特色的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并逐步探索形成了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构建起了有机农业产业体系。[结论]该示范园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由管理考核体系、进行有机生产时的生产监控体系和产品追溯体系以及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推广体系等部分构成,以产品质量监控为核心,园区建设与有机生产高度结合,政府与市场在园区建设中的角色因发展阶段而变化。在总结前述园区建设经验的同时,文章还提出了相应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章剖析海南省蔬菜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其中对蔬菜产业主要是从蔬菜产业结构构成、蔬菜产业集中度、蔬菜产业竞争力方面进行分析;对现代农业发展则主要从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及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效果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确定了海南省蔬菜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对蔬菜产业指标体系从区域蔬菜产品生产能力、区域蔬菜产业化的基础、农业资源、蔬菜生产条件等4个方面确立7个指标;对现代农业发展指标体系从农业外部条件、农业本身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效果等3个方面建立6个指标。选取2000~2014年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22.0及因子分析法确定人均蔬菜产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主变量,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二者的相对关联度为0.61,充分说明海南省蔬菜产业对其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提出做强做大本地蔬菜特色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优化蔬菜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延长蔬菜产业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蔬菜产业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蔬菜产品品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休闲农业是现代经济与农业快速发展的产物,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能够实现休闲农业的发展,对自己甚至是整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阐述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基本特征,通过问卷调查与专家访问发,收集河南省12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发展数据,并筛选得到头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输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建立为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服务的DEA模型。[结果]之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从具体的角度上来说,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可实现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全面上来说,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可推动该行业的整体规模。[结论]该文的研究结果为发展河南省休闲农业打下了理论基础,推动了重点发展技术、提高投资效率和投入物力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种养一体规模化、集约化将成为今后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缺乏协调互补的"种养分离"模式造成种养系统间物质循环割裂,大量资源浪费、能量高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华北平原河北省某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循环模式种植、养殖、沼气和有机肥发酵、饲料加工和秸秆青贮模块组成、相关接口技术体系以及对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农业种植(饲草、秸秆)-肉牛、奶牛养殖以及养殖废弃物-沼气发酵-沼渣沼液-有机肥-蔬菜种植等多条循环链构成的物质资源循环再生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秸秆加工饲料、沼气发酵和有机肥还田等关键"接口"技术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核心,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该模式的运行实现了产品年总收入4 314万元,节约化肥及用电成本1 796.8万元,减排温室气体65 114.53t CO2-eq·a-1,解决了面源污染、资源损耗等问题,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效益。该园区循环农业模式对华北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可为建立本区域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及相关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