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元贬值:成因、影响与未来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锐 《财经科学》2007,(11):20-25
本文力图揭示国际金融领域内主要货币的运动规律,进而为我国管理层进行人民币汇价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文章认为,美元贬值主要是由美元与主要经济体货币调整不同步以及方向选择差异而形成.对于不同经济体而言,美元贬值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正负效应,由此导致了各国政府不同的态度.虽然总体上美元的渐次贬值有利于全球经济走向均衡,但速率过猛却会破坏国际经济的均衡.因此,未来美元的下跌空间会受到限制,"美元危机"只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2.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当前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反思。作为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汇率制度的改革成为后危机时期各国关注的焦点。在未来国际汇率制度的改革中,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将发挥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夯实东亚货币合作基础、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汇率合作机制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东亚地区"混合驻锚"货币篮,并促进东亚各国共同盯住该货币篮,建立起东亚区域内外的汇率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3.
林楠 《金融评论》2014,(2):110-122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弊端,如何摆脱美元的束缚,构建债权国和债务国有效、对称责任框架之下的稳定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全球经济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尽管美元本位因全球金融危机受到质疑,但是美元主导的世界货币格局在未来可能不会出现根本性变革。中国的国际货币战略核心不在于谋求彻底改变国际货币体系,而是如何基于自身需要提出利益诉求,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此同时,保证国内金融体系和资产定价体系在长期内免受重大冲击。后危机时代,应为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国际增长引擎创造更为有效的汇率体制,进而使中国更积极有效地参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治理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4.
始于1970年代的美国经济全面转型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首要前提。欧美经济的虚拟化是与国际产业转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其"再工业化"将深刻影响国际分工格局并重塑国际产业体系。美元和欧元共同主导的"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难以避免"滥币陷阱",债务危机可能成为欧美经济实现"再平衡"之前的一种常态。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和金融深化的双重难题,唯有形成内生技术能力、内生市场需求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才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外汇储备累积与现有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密不可分。以"三角贸易"为支撑的全球经济失衡为东亚积累外汇储备提供环境支持和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美国金融霸权地位和东亚关键货币缺失使美国与东亚之间出现资金—产业贸易循环链条,促使东亚外汇储备流向美国债券市场。东亚地区由主动积累外汇储备变成被动承担外汇储备,并且这种局面将在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的以美联储为主导的金融调控方式及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经济的畸形发展与国际金融体制的固有缺陷。化解本次金融危机的出路在于,各国之间要加强政策协调和进行国际货币体制改革,各国央行要采取协调合作的干预措施,共同制订新的国际金融条例,建立广泛的国际金融合作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信用货币的发展及其监管困境,接着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了通过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整套安排和惯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告诉人们,必须加快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其中主要有三大改革,除改革现有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外,再有一项就是加快推进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建设.美国无监控的货币发行权、美元铸币税的独享权以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权,虽为历史形成,但已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种种弊端.本文简要回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世界货币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人民币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并提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展和国际货币需求的日益增加,美元对国外的供给将不断扩大,但如果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则美元的供给就将减少,难以满足国际需求;如果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则又不利于美元价值的稳定,就要导致美元的贬值,这一点,罗伯特·特星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周期性国际收支失衡和美元极度扩张密切相关,美元的不稳定使国际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美元扩张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使全球经济面临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9.
次贷危机和美债上限问题再次将各国目光聚焦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反思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监管模式,以及其中的弊端. 金融危机前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成效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的国际谈判成果,其固有缺陷是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对称(王华庆,2010),依靠美元这一主权货币对世界经济进行调节,由此美国的经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牙买加体系诞生,将解决美元本位制存在的问题和僵化的汇率制度.但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因此牙买加体系并未根本解决"特里芬两难".1999年欧元诞生,发展成唯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但是在所谓的"后牙买加时代",储备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各国货币协调难度和运行不确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是全球经济激烈动荡的一年。这是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世界经济从未经历过的。 在经历了严重金融危机之后,东亚五国(泰、马、新、印尼、韩,下同)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由于货币的大幅贬值,东亚五国,特别是韩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20,(1)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角色,这种现象被称为美元本位。由于美元本位,美国获得了利差收益、通货膨胀受益、汇率变动收益,在一些年份美元本位为美国带来少则几百亿美元多则几千亿美元的总收益。同时,美元本位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问题。美国往往通过举债来促进美国经济增长,这种债务经济使得美国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为美国经济带来了隐患;美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带来了美国的失业率增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欧元形成以来,国际货币的竞争态势日趋明显.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欧元成为挑战美元国际地位的重要货币,日元的国际地位式微,但美元仍在东亚主要经济体的汇率制度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作为东亚日益重要的贸易对象国和替代美国,成为主要的需求提供者,人民币已在周边地区流通,长期而言,人民币面临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欧元之父”享誉全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芒德尔近日表示,欧元正在改变国际金融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并将在全球化的经济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芒德尔是在布鲁塞尔阐述“经济新秩序中的欧元”时作上述表示的。他说,欧元是欧洲的主权国家放弃本国货币后共同拥有的单一货币,它在国际货币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欧元诞生后便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排行第二的货币,今后仍将与美元分享  相似文献   

14.
世界货币美元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成为美国掠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成果的重要工具。从本世纪初以来的美元贬值并没有超出美国和美元持有国的承受范围,也并非经济基本面因素所致,美元还有可能回到强势的位置上来。而从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其他世界货币来看,全球要颠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现实的。但就长期而言,美元必然会随着美国整体实力的相对衰落而影响减小,但其霸主地位仍难撼动。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当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备受诟病,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储备货币制度改革成为后危机时期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回顾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当前国际储备货币制度反思成果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国际储备货币制度的改革历程,并提出中国参与国际储备货币制度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东亚汇率协调机制与中国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汇率协调的重要性已在东亚各国政府及经济学界形成共识.对于如何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许多国家政府和经济学家都提出了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东亚日元区方案、东亚美元本位方案、一篮子目标区爬升钉住方案、亚洲汇率机制方案以及编制亚洲货币单位方案等.但是,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协调方案认为,目前在亚洲还不存在一种可行的稳定的汇率协调机制,因此,谋求人民币在亚洲地区作为关键货币的地位才是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最大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 “债务—美元” 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 并量化测度了美元的货币金融优势, 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当代法币 (包括美元) 已经完全摆脱了黄金等个别使用价值的束缚, 在此情况下一国货币与国债等虚拟资本发行从宏观上必须要与本国实际资本积累规律相适应, 否则一国会出现通胀或金融危机, 但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美国突破了这个规律; 第二, 1971 年美元与黄金脱钩, 由于国际货币的使用惯性, 石油出口国和日本、 西德等国不得不将美元作为其出口计价、 媒介和储备货币, 这些国家持续购买美国国债等虚拟资本, 从而构筑起这些国家实体经济经常账户出口、 美国金融账户出口美元和美国国债等虚拟资本的 “帝国循环” 机制, 这巩固了美元国际货币地位, 也使得美国对外债务总规模脱离了其国内实际资本积累的能力; 第三, 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无需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目标负责, 其通过美元长期持续贬值战略降低其实际外债价值以及利息支付; 第四, 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以及美国政府控制的国际金融机构使得美国能够控制全球流动性流动方向和调整全球流动性层次结构, 从而为其国内宏观 经济目标服务; 第五, 当前 “债务- 美元” 国际货币体系与美国虚拟经济主导的经济结构是无法长期维持, 各国应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做好预案。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整套安排和惯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告诉人们,必须加快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其中主要有三大改革,除改革现有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外,再有一项就是加快推进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建设。美国无监控的货币发行权、美元铸币税的独享权以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权,虽为历史形成,但已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种种弊端。本文简要回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世界货币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人民币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并提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由于美元持续贬值、欧元持续升值等原因,前者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首要地位日益面临欧元的挑战。譬如,前者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后者则相应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在国际石油交易中加入欧元等。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从根本上取决于各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对比,由于实力差距,欧元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美元在这一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美元价值的走势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和资本市场的波动。用来衡量美元强弱程度的美元指数自2001年7月5日达到120.90高点后,便历经了长达10年的茫茫熊市。至于美元的未来走势如何,大家都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可以说它是经济、金融市场的"定海神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