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破产重整是对濒临破产的企业实施拯救并促使其得以复兴的特殊制度.中国现行立法虽明确规定企业重整期间由管理人监督重整程序的实施,却未能制定详尽完善的具体规则,给实践带来了较多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世界各国立法,提出中国破产重整企业的监督机关应当在设置模式、职权范围、与相近机构的关系处理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2.
困难企业拯救制度包括庭外重组、预重整和破产重整三个制度,但我国目前只确立了破产重整制度,缺乏对庭外重组和预重整的规定。近些年,实务中已经开始了对预重整制度的探索,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为我国预重整制度的确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结合域外经验与国内实践经验来构建我国预重整制度,由司法解释先行来规范实务中预重整操作,确立配套制度,结构稳定后修改立法,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完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之后,危困企业大量出现。有序推进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破产重整,有助于企业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在重整中,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债权人的复杂化等制约着重整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应建立企业破产重整的统一协调机制和识别机制、建立专业化的破产审判法庭和审判队伍,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从而帮助危困企业通过重整而重生。  相似文献   

4.
2007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企业破产法")设立了公司重整制度。这是我国破产法的一项重要创新和巨大进步。公司重整制度在拯救陷入债务困境的债务人的同时,还维护了社会大众的整体利益。然而,尽管公司重整制度最终得以在我国确立和发展,但是公司重整制度在现实实践中的运行也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因此,不断完善公司重整制度是破产法改革和完善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公司重整制度的定义、目的、作用和特点入手,探讨我国破产法公司重整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破产法>中的重整制度在预防企业破产、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其在重整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各方利益的平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经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整援助的实施; (2)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3)职工权益的保护; (4)对管理人的规制; (5)重整信息的披露.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后,本文提出了完善对策: (1)完善重整援助机制; (2)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4)完善管理人的职责和监督机制; (5)规范与完善重整信息的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6.
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对实现重整目的,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重整企业竞争力以及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国家和地方对企业信用修复规范和实践的探索为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提供了有利契机,但我国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目前依旧面临“认知错误”“规范不足”“实践不一”的困境。因此,提出“信用修复聚焦于重整企业履行行为”“完善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法律规范”“以失信程度、重整阶段为标准设定信用修复细节”的建议,为高效、规范地完成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美两国关于企业重整制度的规定在企业整顿的法律规定的完善程度上,破7产整顿的国家干预程度上以及立法结构,可操作性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存着较大的差异,针对差异,提出了完善我国破产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破产重整制度的本质是司法性破产预防制度,该制度立法的目的是通过司法程序帮助困境企业实现再建和清理债权债务,中国现行的破产法中却没有启用这种制度,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没有理清楚该制度的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在即将出台的新破产法中对其进行了修订,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重整制度,在此之际,笔者深入分析我国立法机构作出如此重大改革的重要原因及困境企业如何准确认识和定位这个新制度,最后提出对实施该制度前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司的破产重整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法庭内,一种是法庭外,而预重整制度同时包含着庭内手段和庭外手段中的一些特点,并且这种制度安排,既克服了庭外重组谈判中的钳制成本,又降低了庭内重整中的制度成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日本保险公司强制重整制度的具体阐述,得出其对我国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其挽救制度和接管制度具体内容的探讨,认为,应该学习日本重视保险公司经营的精神,改变过去我国地分强调监管行政性的做法,并充分利用保险基金在保险企业重整中的后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资产重组是企业上市走向资本市场,实现社会融资的关键环节。企业上市通过诸多要素的重新组合,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重新树立形象,达到资本市场融资的目的。企业上市重组不仅是资产重组,而且还包括业务重组、负债重组、股权重组和人员及机构重组等。其中资产重组是企业上市重组核心,是其他要素重组的基础。资产重组模式有多种,选择良好的资产重组模式,方可取得非凡的融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首次引入了重整制度,试图给陷入财务困境又有重生希望的企业提供一个法律保障机制。但实践中重整程序应用的不多且条文本身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在制度设计上,如程序的启动、自动冻结的效果、破产管理人权利的分配、法院的介入以及强制裁定权的运用等方面存在着缺陷。英国公司重整制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多次重大修改,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给我国立法者提供了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企业重组6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前,随着"大而全"、"小而全"工业体系的建立,企业组织结构逐渐嵌入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体系内。在经济管理权限"收收放放"的过程中,企业数量呈现"减-增-减-增"的波浪式发展。1984年启动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此后,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企业经历了横向经济联合、改制重组、组建企业集团以及收购兼并。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的完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有两个功能:一是增值,二是宏观控制。要想认识这双重功能的动态平衡,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领域不同企业的特点,把国营经济提高到战略认识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重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组动机不纯,非等价的关联交易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其根源在于国有股比例过大、政府职能越位,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市场运行机制不规范,法制体系不健全。  相似文献   

16.
从市场效应的角度来揭示重大资产重组事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通过对2000-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187个资产重组事件的平均股价和累计非正常收益率实证分析表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有强烈的超前反应,资产重组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17.
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舞弊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舞弊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的"垃圾换黄金"和绩差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两种现象。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资产重组中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建立起有效的市场监督体系,是防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舞弊行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企业重组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重组通常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方向,以重组双方各自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管理范围形成和扩散其核心竞争力,产生大于各自独立价值之和的新增价值,以达到企业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营活动。本文在考察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企业重组绩效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期望通过对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探索重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为合理评估企业重组绩效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陕西并购重组企业文化整合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购重组是国有企业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的重要举措。并购重组企业的文化差异和冲突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资产并购重组的成败。缩小企业文化的差异,积极构建新的企业目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企业重组成功的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企业组织有条件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基本属性,即企业组织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内部的非线性作用、涨落导致有序等4个特性。按照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因其自身属性会产生负熵,由此可避免传统封闭组织因正熵积累而缺乏活力的弊端。因此,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组织再造具指导作用,企业组织再造应注重向扁平化、无边界化、网络化、内部市场化和学习型组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