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相似文献   

2.
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丕斌 《经济师》2004,(11):255-256
文章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结构、功能及建设过程等方面对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 ;从硅谷、威尔士、中关村等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以及统计数据上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得出了旨在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与发挥高校作用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化环境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捷 《技术经济》2011,30(6):35-38,45
从制度的视角探讨了区域文化环境的概念和基本组成,分析了区域文化环境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根植性的促进和培育作用;基于现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促进交互式学习、推进合作创新、加强知识交流、强化非交易性的相互依赖等方面,对文化环境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参阅中外近三十篇文献资料 ,将理论界近年来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讨论情况 ,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和模式 ,区域创新环境 ,政府与中介机构的作用四个方面作了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制度创新是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文运用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制度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相关实证研究也显示了制度的重要性,而当前的行政体制是制约我国区域创新的深层制度因素。最后,本文借鉴高绩效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提出区域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内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曙光  刘佳 《经济师》2005,(1):8-10
在检索1994-2003年1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区域创新系统(体系)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对国内近期区域创新系统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归纳,指出在概念引进、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戚汝庆 《经济师》2007,5(3):39-41
文章对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创新主体的作用、系统构建等;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理论做出了简要评价,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进而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展昭  唐朝阳 《技术经济》2020,39(3):155-168
对"熵"在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中的本质含义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全局的视角分别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评价模型和功能绩效评价模型,基于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7年间的面板数据,在"结构-功能"二维分析框架下,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呈现出与功能绩效完全相反的"西高东低"的态势,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绩效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在功能绩效方面,北京、广东、上海及天津等仍然是第一梯队,其中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其功能绩效目前稳居全国第一,而北京和上海等省份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绩效近几年呈现下滑的发展趋势;通过区域创新系统"结构-功能"二维视角的分析,发现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和功能绩效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功能绩效的提升往往是以牺牲结构绩效为代价的,且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对复杂性科学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有所拓展;另一方面,对我国各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与深度合作及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新常态下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政府角色定位策略,基于创新系统相关理论构建了研究框架,以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案例,通过资料分析、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政府应围绕高校院所发展、企业发展、产学研合作以及创新创业中介机构等方面,重点促进区域内各类机构间的有机互动和深度合作;政策制定应因时因地制宜,既要关注本地特点,又要结合发展变化及实际需求;政府的角色应是“服务员”、“协调员”和“激励者”,并提出新常态下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角色定位策略模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构成入手,分析了东北地区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现状和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1.
区域技术创新制度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玉川  赵喜仓 《技术经济》2008,27(12):55-60
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可分为区域创新主体核心层制度和区域创新主体支撑层制度。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建立了区域技术创新制度的研究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区域技术创新制度促进区域技术创新,需要同时完善区域创新主体核心层中的企业家制度、R&D制度以及区域创新主体支撑层中的创新融资制度、技术中介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典型中心城市区域创新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科范  赵湜  谌祉樾 《技术经济》2011,30(10):22-26
构建了中心城市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聚类分析法,从全国22个中心城市中选出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中心城市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DEA模型,对10个典型中心城市的创新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得出:阻碍我国中心城市区域创新发展的三类障碍是创新资源投入不足、区域创新结构不合理、创新资源投入过剩。最后提出推动我国中心城市区域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宗军  毛磊  王清 《技术经济》2011,30(8):44-50
选取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基于涵盖区域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4个方面并包括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对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各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但略高于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中部6省中,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河南次之,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国外集群与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焕峰 《经济地理》2004,24(6):738-742
空间邻近性对区域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文章认为国外对集群与区域创新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六个主要方面: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知识外溢与区域创新活动;地方化学习能力与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衍生与扩散;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与创新政策;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动态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使得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因素。以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企业创新行为和政府为研究对象,构建二者的动态博弈模型,解释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与企业合作创新的机理,并对该博弈模型的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鹏 《产经评论》2012,(1):68-79
如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是当前理论界和企业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已从多种不同的研究层次、研究视角和内涵界定,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从区域创新环境和绿色技术创新内外两个视角,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外部影响因素与内部决定因素进行文献回顾和总结,归纳与整理企业竞争优势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区域创新环境、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及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5—200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呈东-中-西、由高到低的梯形差异分布。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三类,以其为对象,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三类地区的区域创新环境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影响不同类型地区的创新能力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8.
谢吉亮  彭灿 《技术经济》2012,31(3):32-37
根据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初步构造了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模型;利用我国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关数据,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三种定量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根据检验结果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在全面奔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中,区域间创新水平的不平衡以及各自的特色,需要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问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能力",再到"中国创造",技术创新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系统能力发展过程中,非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它成为引领和推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创新模式,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流驱动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该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的分析数据,对全国区域创新环境的四个分量进行经验讨论,对影响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市场需求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正影响,但影响相对有限。因而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优化创新环境,采取行政、金融支持等手段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