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6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确立广州中心城市地位的背景—区位、历史与经济交通运输是中心城市的神经中枢,其腹地辐射面也基本上是由交通状况所决定。广州市中心位于东经113°17’、北纬23°08’的交点上,这正是西江、北江和东江交汇入海的地方。由于广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内,它以珠江为动脉,与珠江三角洲和珠江流域广大城乡相连,从而使广州获得包括广东省以及湘、桂、赣和大西南的辽阔腹地;对外,以南海为走廊,直通东南亚、大洋洲、欧洲、美洲、非洲沿岸诸国,为我国海外贸易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在人工交通运网方面,广州又是华南地区铁路、公路、航空的中枢。现代化运输手段更进一步把广州与国内外重要  相似文献   
2.
从1988年至2003年的15年间,费孝通共赴广东11次对珠三角地区及其辐射区进行追踪调查,对珠三角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心血。他认为珠三角要保证将来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其路向是:一是深化香港与珠三角的经济关系,二是协调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三是增强珠江模式的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建设共同繁荣的“泛珠三角”经济共同体。这些思想观点不仅启发了理论工作者,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农民的增收历程分析1.第一次增收:农村土地承包制实行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农村与全国一样,突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民和农村成为改革开放的最早受益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以来,大珠江三角洲(简称“大珠三角”)经济格局变化大致分成3个历史性阶段:第一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80年国务院批复设立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第二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5.
广州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一步吸引外资研发机构入驻,加强广州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应当是:提高认识,积极引进、营造环境、重视实效。在时序安排上,近期应采取以营造创新环境、积极引进为主;中期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创立和健全珠三角科技创新体系为主;远期以采取相应措施为广东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服务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6.
广州城镇失业根源的理论假设和计量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方和我国的失业根源理论,选定与广州市失业根源问题关联度最大、解释力最强的6个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计量模型分析。根据1984年以来与失业率相关的若干组变量,建立了拟合程度较好的对数模型,进行非线性的对数模型分析发现,广州市城镇失业率与GDP同向增加,随职工货币工资的增加而减少,随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而下降,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20年来,广州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缘合实力位居全国第3,然而道路交通问题一直制约当地经济发展。要根本扭转这不利因素,必须走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其重点在于规划的适当超前,建设的高标准,管理的严格,最终落实到全体市民的综台素质的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制度溢出的角度出发,分析香港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转轨模式造成的影响.笔者认为,香港制度溢出是香港社会博弈的共同信念以默示性信息的形式通过社会网络间接传播到珠江三角洲社会的现象,并通过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和中国内地的经济转轨速度进行刻画和比较,由此得出结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转轨速度较高,这是与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受香港制度溢出效应影响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10.
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模式一般都是从市场要素动力模式向制度动力模式演变.CEPA的实施,为"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提供了制度机遇,为此,文章提出以区域合作制度为导向,以区域创新为核心,从制度、产业、技术和空间等方面构建新的动力模式框架,以促进"大珠三角"动力模式从分散的市场要素动力模式转向制度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