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通过利用中国2005—2007年343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发现和结论是:经营者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发现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国有持股比例(包括国有股和国有法人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反相关关系,国有持股比例越高,技术创新能力越低;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效应,机构持股比例越高,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较高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明显高于独立董事占比较低的企业。本文还根据上述结论,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提出了提升中国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非政策性因素的独立董事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面板数据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非政策性的独立董事形成影响因素。本文实证结果及政策涵义可以归结如下:独立董事在国有控股公司中比例较低,在控股权发生变更时显著增加,说明了实现全流通除了有利于国有股减持外,也有利于市场接管机制作用的发挥;股权结构与独立董事比例关系的实证结果,显示在完成改制上市之后,下一步改革方向应当是降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同时增加其他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绩效变动是股东采取行动的一个因素,但股票价格波动对股东行动的影响很小,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对一般投资者的关注还不充分;企业规模的扩大、销售收入的增长和资产负债率的上升也是独立董事比例增加的因素,间接反映了独立董事可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外部资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2~2014年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产权性质对该治理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显著正相关;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相比,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更能显著促进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独立董事制度的兴起是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产物,但独立董事信息获取能力的欠缺制约了他们持续改进董事会职能的作用。随着董事会独立性(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的比例)的提高,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效率会提高,但董事会决策的达用性效率会降低。在效率替代作用的影响下,董事会的独立性高低与董事会决策交率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这一模型可以对关于独立董事问题的各种争议给出很好的解释,也可以对我国探索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的人数比例,人选确定方法,遴选途径和激励约束等方面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非执行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董事作为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托人,其独立性是保证公司有效运作的重要基础。本文对上市公司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非执行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得到了检验。另外,本文还揭示出大股东(除第一大股东外)的存在有利于提高董事会的非执行董事比例,但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执行董事比例是负相关的(这主要与第一大股东大多数是国家有关系)。行业对公司非执行董事比例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作为内生性的治理机制,非执行董事比例与两职状态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董事会》2014,(1):34-51
正为了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施十多年来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我们面向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上市公司管理人员、投资者(含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其他相关人员(含上市公司监管部门人员、自律机构人员,研究机构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发放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职状况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在上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研究撰写了本报告,旨在对当前我国独立董事群体的基本情况、履职现状,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效果、存在  相似文献   

7.
毕艳杰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113-116
本文以沪深324家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了董事会家族特征对代理成本影响的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族成员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与代理成本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家族公司的家族董事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现就上市公司建立独立的外部董事(以下简称独立董事)制度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一)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独立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本指导意见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地762家2012~2017连续5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平衡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整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持股比例的增加可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压力敏感型投资者对企业创新水平无显著影响。且在不同性质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治理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机构投资者在非国有控股企业及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中的治理效果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促进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武立东 《董事会》2007,(11):80-81
股东有设立独立董事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和相关激励机制,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其作用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我国公司治理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所有上市公司都按照要求引入独立董事。但我们发现在强制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主动设立独立董事的"自愿行为",从而使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体现出一定的内生性质,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产生主动设立独立董事的行为呢?  相似文献   

11.
重构独立董事制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现行独立董事制度体系存在“不公正性”、“不独立性”、“不在状态”、“不匹配性”和“不明晰性”等结构性或制度性问题。本文基于独立董事的“广义独立性”.围绕“独立董事协会”的构建,从社会、独立董事和企业三个层面为中国独立董事制度提供一个新的构建框架,以期实现对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体系的“再造”。  相似文献   

12.
独立董事"独立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本文认为,独立董事制度的独立性包括独立董事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立董事整体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而且与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关,恰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确保独立董事独立性的重要因素,中等程度的激励和中等程度的约束是最佳的“度”。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多数地位是独立董事整体独立性的基本保证,独立董事工作条件的配套也是提高独立董事工作效率(这也是“独立性”的最终目的)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Summary: Regulatory bodies often wrestle with the thorny question of whether to mandate a governance practice or allow for organic adoption. While mandates afford rapid diffusion, we theorize that they also result in ceremonial adoptions. Leveraging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we compare adoption outcomes for a governance practice—lead director adoption—that was mandated by the NYSE but not the NASDAQ. We find that NYSE firms are more likely than NASDAQ firms to have installed a lead director as a symbolic management tactic, so their lead directors are less effectual. We also find that transien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re deceived by this symbolic management, but dedicate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re not. Managerial Summary: Shareholders and analysts often desire to see companies introduce strict governance measures, such as proxy access and independent boards. Consequently, regulatory bodies often wrestle with the thorny issue of whether and when to mandate such practices for all companies. What they might not realize is that mandates may not work as well as they seem. Although more companies adopt reform under a mandate, they do so merely as a symbolic gesture. We look at one governance reform—appointing a lead director—finding that companies who introduce this reform as a result of a mandate appoint someone that is relatively toothless. We also find, though, that savvy investors are not actually fooled by this tactic and will trade out of firms that attempt such symbolic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4.
独立董事选择过程的不可观测性使得独立董事的选择机制一直被忽视,独立董事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作用的有效性。以揭开独立董事选择机制的"黑箱"为目的,通过构造董事市场供给指数的方式,我们发现,市场供给对董事会独立性产生重要影响。本地市场供给对非国有和竞争行业的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影响显著大于国有和垄断行业的公司,中心市场的辐射效应却与此相反,即辐射效应对国有、垄断和大规模的公司董事会独立性影响更大;在剔除强制性需求之后,市场供给对董事会独立性自主性需求的影响与总需求的影响基本一致。本文首次揭开了独立董事的选聘"黑箱",并为解决董事会内生性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独立董事受大股东的控制,没有主动监督大股东及其代理人的动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落实中小股东的监督权。实行股权分类表决制度,取消大股东对独立董事有关事项的表决权,将该表决权完全交给中小股东,可以保证独立董事脱离大股东的控制,回归到中小股东的利益立场。文章最后还构建了一个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后的新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builds on recent research that focuses on the context-specific natur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ownership on the choice of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Set in the Indian manufacturing sector, it compares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banks against the influence of CEOs and boards on unrelated divers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a) external constituents collectively have more influence on unrelated diversification than CEOs and boards, (b)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end to discourage unrelated diversification, but banks are quite supportive of such moves, and (c)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stituents other than foreign directors do not hav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unrelated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独立董事在监督过程中,其勤勉性和公正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建立个体行为决策模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四项因素会对独立董事监督的效果产生影响。其中,来自独立董事个人方面的因素有两项:独立董事与控股股东之间的私人关系,会对监督的诚信度与勤勉度都产生负向影响;独立董事付出努力的机会成本,会对监督的勤勉度产生负向影响。来自外部环境的因素有两项:外部的监管力度能够同时促进独立董事监督的诚信度和勤勉度;控股股东对董事会的信息隐瞒会降低独立董事的勤勉度。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董事在执行公司业务中侵害第三人利益的事件。对此,各国公司法也相应地建立了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制度。我国公司法虽经多次修改,但仍未建立这种责任制度,不能不说是制度上的一大缺憾。文章旨在通过对两大法系国家关于董事对第三人责任制度的对比讨论,为今后我国的董事责任制度建设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Much of the scholarship on boards of directors has examined either the control (i.e., monitoring) role or the resource dependence role that boards fill. Relatively little has examined the service role, wherein directors provide advice and guidance to management. This study builds on recent work exploring director expertise by asking how operational expertise on boards impacts firm performance. We find that having external COO/presidents on a board of directors positively impacts firm performance when the firm's operational efficiency is declining, but negatively impacts performance when the firm's operational efficiency is improving. We also find that other types of external executives serving as directors exhibit the opposite relationship, suggesting that the value of director expertise is context‐dependent.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director selection.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