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1961-2010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是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和物价总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1961-2010年的长时期数据分析表明:1961年以来国际粮价波动经历了6个周期,且呈现出从极其平稳到剧烈波动、再到相对平稳、最后到剧烈波动的变动轨迹。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61-1999年供给、需求和库存对粮价波动的解释程度为89.50%,但2000-2010年金融和能源成为影响粮价波动的主要方面,其解释程度达到98.08%。2000年以来,国际粮食的消费品属性逐渐弱化,而投资品和能源品属性显著增强,以金融因素为主导、金融化和能源化相交织已成为当下影响国际粮价的核心因素,这种格局与美元发行缺乏实体经济吸纳和外部制衡机制紧密相关。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可引申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7年爆发了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在此次危机中,我国粮价没有受到巨大冲击,因为我国有95%的粮食自给率做后盾,但随后的国际高粮价对我国粮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析近年来我国粮价波动,除了受国际粮价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率、政府政策、粮食库存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通货膨胀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等.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对我国粮价有显著影响.最后给出后危机时代我国粮价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对2007年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的结果,通过与2006年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势的比较,分析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开始呈现双向波动小幅升值的态势,结合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与国内流动性过剩和CPI高企以及融资性商品期货在国内兴起的情况,探讨了2007年人民币有效汇率与相关因素的影响关系,并对2008年的走势及其政策涵义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曾伟 《经济学家》2023,(3):109-119
我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长周期视角,分析了1964—2022年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特征和驱动因素。自1960年代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大涨共发生6次,分别发生于1972—1974年、1977—1981年、1994—1996年、2006—2008年、2010—2012年、2020—2022年,每次持续时间最短20个月,最长超过44个月。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的根源和诱因表明,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地缘政治和地区冲突、贸易限制和供应链受阻、资本炒作和投机是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进而引发粮食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总结这六次价格大幅波动规律,供求失衡是国际粮价波动的客观基础,资本炒作和投机是国际粮价短期急剧波动的重要推力,原油价格通过成本效应和替代效应与粮价共振等成为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共性特征。为防范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输入性、传导性风险,应立足国内着力夯实粮食供求基本面,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力解决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强粮食期现货市场监管预警打击资本炒作和恶意投机,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高国际粮食供应链韧性。  相似文献   

5.
粮食价格波动的成因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供求、生产成本等内部因素和国内政策、国际市场传导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价格波动。而粮价的波动又会影响生产投入、农民收入和上下游产业。需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联动机制,健全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完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预期与粮食价格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粮食价格"超调"假说研究通货膨胀对短期粮价和工业品价格变动的不同影响。理论模型认为,存在通货膨胀预期时,粮食价格一般先于工业品价格上涨,不过这种时间先后关系不应解释为粮价上涨导致了工业品价格上涨,而仅是因为粮价能够更快根据通货膨胀预期做出调整。"超调"假说还认为,一般而言粮价波动领先于工业品价格波动,粮价波动幅度也会大于工业品价格波动幅度;而且,货币扩张和通货膨胀被预期到的时间越早,粮价的变动越平缓。以上理论结果得到了中国1988-2006年数据以及向量GARCH模型经验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林丽  睢党臣 《经济与管理》2010,24(12):29-32
金融危机时代,粮价飞涨,后金融危机时代,粮价依然居高不下,前者能用传统发散型蛛网模型理论解释,但后者却无法用传统理论分析。在市场自身机制调节外,非市场因素也会对粮价波动造成较大的影响,鉴于此,应该加强流动性监管以有效平抑粮价,提高农民种粮收益,鼓励种粮,多项举措促使农民卖粮,促进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0-2011年国内外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小麦、玉米、大豆、大米的价格,通过对其2000年到2011年的国际、国内价格变动特点比较,挖掘出国际、国内粮食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发现,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燃料产量迅速增加,石油价格的变动等.国内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价格与零售价格差价较大.最后根据国际、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原因的比较分析,得出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1742年至1795年的府级面板数据,考察政府与地方士绅提供的公共品是否能缓解粮价波动引起的社会冲突。实证分析发现,虽然粮价上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社会冲突,但这一影响在华北和长江下游地区仅为全国的24%,表明两地可能存在某些社会稳定机制。进一步分析显示,政府在华北粮价平抑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士绅群体对缓解长江下游地区的粮价波动更为有效;这一差别可能源自两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运用扩展的Cobb-Douglass函数的分析,计算得到影响我国粮食增长各因素的贡献率,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粮价改革以及粮食波动规律,从而完成对各贡献因素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