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获国务院批准,外资的流入已成必然趋势,但对外资利用的效率与潜力成何种趋势,以及区域内部各市利用情况的差异性。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从宏观、微观效率和潜力三个层面对整体与各市分别客观评价,得出皖江城市带在利用外资效率方面呈增加趋势,但规模效率是影响总体效率的关键,合肥、芜湖、马鞍山和滁州在利用外资效率和潜力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利用外资对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效率指数和潜力指数分析区域内各市利用外资的效率与未来利用外资的潜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模型及日常可达性3个主要的可达性评价指标,利用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法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从不同角度分析高铁的开通对皖江城市带各节点城市以及区域整体的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并探讨该变化所带来的时空效应和分布格局的演变。分析得出结论:高铁的开通运营使得皖江城市带各节点城市间的可达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高铁开通后城市的经济潜力值变化较大,信息流速度加快,产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皖江城市带实现了一日城市带的“同城效应”,高铁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合理规划皖江城市带产业布局是促进跨区域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起、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动静态双维度测度指标综合分析发现,江浙沪针对皖江地区具有较强空间转移驱动能力的高技术制造业。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分解法,通过分析产业及地区空间结构差异性得出面向皖江各城市的优选发展对象,进而确定皖江城市带承接江浙沪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优化选择,为皖江各城市后期制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及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皖江城市带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现状的基础上,运用DEA效率评价模型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能源效率问题。从研究结果看,除了马鞍山、合肥和宣城的能源效率达到相对最优外,其他地市均未达到最优。从产出角度看,能源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各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皖江城市带经济总量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最后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引进人才、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构建皖江城市带是实现产业、城市互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皖江城市带发展总体分析及打造皖江城市产业密集带的对策措施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掌握城市带之间的吸引范围,有利于空间经济相互地合理组织与城市的空间发展。应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等方法,可以分析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综合实力,确定各自的吸引范围,讨论对南京对皖江城市带吸引范围的影响,阐述吸引范围同行政区域的关联性和差异,并对不同区域下的城市发展策略选择提供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研究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下,皖江城市带物联网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从政府政策、城市发展顺序、科技研发等角度对皖江城市带物联网发展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经过四年多的建设,皖江示范区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围绕四年来皖江示范区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以各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为对象、建立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采用SPSS因子分子法,选取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8个一级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皖江城市带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的差异。这将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与皖江城市带联系密切的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和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获取皖江城市带各市与这些城市公路客运联系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联系的网络特征,结合相互作用强度的现状及历年变化,预测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发展趋势,为区际交通组织的联系方向提供参考,提出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结果显示:①皖江城市带与南京市的空间相互作用最强,其次为上海市;从公路客运比例来看,皖江城市带公路客运交通的主导联系方向为长三角方向,其中东向联系更强,东南向(杭州市方向)的联系稍弱.②从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网络结构特征来看,区际公路客运交通空间组织的网络密度较高,网络结构较松散,联系的主要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的核心城市.③从东向联系与西向拓展两方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思路与技术框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要求全世界寻求低碳发展模式,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成为低碳发展的核心阵地.低碳发展规划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文章根据城市低碳发展的内涵,从城市碳源、碳流、碳汇低碳化的角度提出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能源结构、产业、交通系统、建筑以及森林等植被碳汇,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技术框架及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济结构畸形、资源面临枯竭、城市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以及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克服资源、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通过经济政策、生态化改造、市场需求拉动等手段,加快城市转型步伐,促进经济多元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对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其它成员城市科技创新、经济产出均产生巨大影响。运用DEA模型,对2007-2016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产出两个阶段效率进行测算,发现武汉城市圈两个阶段的科技创新效率时空分异明显,成员城市和中心城市效率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趋势,制约了城市圈整体效率提高。鉴于此,应在在城市圈未来发展中,不断强化区域协同政策效用,持续优化中心城市与成员城市科技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科技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产出效率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城市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在理论上,可持续发展给城市发展理念带来革新意义,使其实现了从经济增长观向社会全面发展观的转变,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生产观、财富观向新生产观、新财富观的转变。在实践上,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西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态持续的原则、文化持续的原则和社会持续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水休闲旅游规划是生态型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创新点。如何整合区域内水利资源、合理规划和运营区域内滨水空间,如何引入生态循环式管理理念和开发规划步骤评价体系的同时确保水休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生态循环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主要探讨城市水休闲旅游"不规则锥形"规划模型,并从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常规性思路剖析、规划战略理念与切实目标、模型猜想与构成因素分析、模型运行程序设计、模型困境、时空拉升理念设置这六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期更好拓展城市规划经济。  相似文献   

16.
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城市生态环境的设计,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山地区域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山地城镇在地景观的研究逐渐兴起,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顾了山地城镇在地景观研究的缘起,强调了“人-地”关系的协调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出发点。通过文献计量与传统综述分析,梳理了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归纳该领域研究呈现出从静态向动态、从现象到原理、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综合、越来越强调“人-地”互动等趋势;并分析了规划设计领域的历史景观特征图谱及现代转译、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和公共空间适应性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山地城镇景观,风景园林人应积极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协同并举,以期为山地城镇建设作出风景园林学科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公共绿地具有承载居民休闲活动和自然生态功能的双重属性,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压缩能耗和吸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手段之一。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融合生态网络功能、产业发展以及创造城镇特色等因素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首先,小城镇公共绿地需要深化与延伸上一层次生态网络的格局,充分体现镇区在低碳建设区域分工中的生态职能;其次,镇区公共绿地必须与该板块农业产业布局相融合,实现清洁生产,发展生态经济。在嘉泽镇区公共绿地实践中,从构建网络化的绿地系统格局入手,通过产业化的经营思想和低碳生态化的布局手法进行滨水绿地设计,配以本地花卉苗木与景观小品,最终形成特色化的滨水公共绿地景观。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进行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深入分析了“以人为本”规划思想的形成和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进行用地功能分区、科学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把握适度空间尺度、注重地方文脉延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  相似文献   

20.
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给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带来考验,而城乡地区自身的适应性规划体系不完善及生态环境恶化让城市适应性提升面临压力。因此,以“无悔”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based Adaptation,EbA)理念和措施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研究和关注。在收集和总结相关国际案例及应用的基础上,对EbA理论、理念及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生态适应性规划为着眼点,对分析的成果进行归纳,从研究和决策2个方面提出新的本地化解读、未来研究趋势及应用特点。同时结合中国开放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现状,提出适用于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及韧性体系构建的本土化理念框架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