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讯 10月22日,来自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16个成员城市的代表会聚通城,举行长三角协调会第六次会议,共商区域合作大计。会议形成共识。今后一年,长三角各成员城市将围绕本次会议提出的“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提升长三角综合竞争力”这一主题。拓展思路。创新举措,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规划对接、通关对接、信息对接和政策法规对接。推动区域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互补共享,打造中国东部物流大通道,增强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同城化效应对常州产业发展的需求,研究长三角同城化环境下常州城市的空间地位、产业地位以及功能地位与产业结构及其与周边城市产业协调互补的发展方向。即借助同城化理论和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分析确定常州在长三角同城化进程中的空间地位为常州泰州同城化区域板块;借助区位理论和城市竞争力理论,确定将常州产业定位为传统优势产业嫁接式创新型城市;依托比较优势理论和城市竞争力理论,借助康弗斯断裂点分析法计算长三角同城化区域内上海、南京中心城市的断裂点,分析确定常泰为长三角同城化区域中的"中继性"区域中心板块;应对长三角同城化进程对常州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出常州在长三角同城化进程中的产业作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电子商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向,已经成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有力手段。文章选取长三角地区的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杭州,宁波、上海、南京、苏州)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电子商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五所城市的电子商务竞争力水平进行分类分析和综合分析。结论是上海、杭州、苏州竞争力最强,南京和宁波较弱。最后,提出增强长三角地区城市电子商务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由此引起的长三角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动推动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文章选取制造业中的24个主要产业,通过构建区域竞争力系数,评价上海与浙江和江苏的产业转移而引起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跨海大桥的建成不仅会使宁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也会更进一步推动江浙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表达着人们对长三角未来发展的强烈期待……  相似文献   

6.
跨海大桥的建成不仪会使宁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也会更进一步推动江浙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表达着人们对长三角未来发展的强烈期待……  相似文献   

7.
论长三角一体化与财政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构建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长三角城市联盟体制,抛开行政区划的樊篱,加强各地政府及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实现该区域综合资源的最大利用和高效配置,推动长三角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地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在对制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财政制度因素分析后,提出通过变革税制、优化财政体制和税收支出政策,以有效地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高波 《商》2013,(16):230-230
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在城市经济中起着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的支撑作用作重点研究分析,探求现代物流与城市经济之间联系,寻求二者发展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一体化在国家战略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各城市因其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其发展水平、发展战略也有所差异,这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而言,既利于发展城市多样性特色,也为协同发展、繁荣共进带来了一定难题。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如何协调城市职能、明确分工,成了当前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必须面对的规划难点和痛点。立足于长三角一体化,对该区域不同产业特征的城市应给予不同的城市定位,以求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0.
<正>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沪苏浙皖四省市的产业体系各具特色。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内重点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国家急需、体现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容易被人"卡脖子"的产业领域率先谋划、合力攻坚,将长三角打造成为能与纽约湾区抗衡的全球超级经济地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2019年的首个重点任务。长三角城市群是我  相似文献   

11.
结合长三角区域规划,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常州要应对与苏州、无锡发展差距拉大,南通、扬州、镇江快速崛起,又要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顺时应势,积极进取,分析长三角一体化空间布局和区域一体化效应下的城市综合能力需求,研究常州城市定位和功能问题,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环境下常州城市的空间地位、产业地位以及功能地位与常州城市综合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盐城地区商业服务业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服务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期。促进经济转型和推动产业升级,成为盐城抢抓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盐城地区商业服务业发展较不平衡、结构层次较低,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  相似文献   

13.
皖江开发成绩显著,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作为安徽省的主要经济城市——芜湖,在承接产业转移、自主创新等方面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基于"钻石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变量分别分析芜湖在区域合作中的竞争力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但在20多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区域内部的行政区经济分散化与一体化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矛盾与分歧层出不穷.一体化依然面临着众多现实困境。“长三角”地区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区域发展的统一大市场;构筑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区域城市网络化发展;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作用,从而使“长三角”区域内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联系而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整体,以实现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中心作用、枢纽作用和媒介作用日显突出。如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发挥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领头羊”和组织者的角色,已经被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研究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各因素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关》2007,(1):23-24
综合竞争力前20强优势减弱.2005年我国外贸综合竞争力前20强中,进入结构竞争力前20位的城市数量不到一半,综合竞争力前5强的深圳、东莞和北京外贸结构指标分别落后22、18和36个位次;而长三角优势依旧,占据一半席位,其中,宁波市、温州市和金华市位列三甲,分别高于综合排名5、14和17个位次.尽管当前各城市出口发展具一定规模,但产品和市场格局不尽合理,相比之下,高度化指标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前20位居优城市仍主要集中长三角(5个)和珠三角(8个).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关》2007,(2):23-24
综合竞争力前20强优势减弱.2005年我国外贸综合竞争力前20强中,进入结构竞争力前20位的城市数量不到一半,综合竞争力前5强的深圳、东莞和北京外贸结构指标分别落后22、18和36个位次;而长三角优势依旧,占据一半席位,其中,宁波市、温州市和金华市位列三甲,分别高于综合排名5、14和17个位次.尽管当前各城市出口发展具一定规模,但产品和市场格局不尽合理,相比之下,高度化指标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前20位居优城市仍主要集中长三角(5个)和珠三角(8个).……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与腹地是相互支撑,互为基础的;中心城市既为腹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又依托腹地经济的滋养而发展壮大。"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合作的倡导及实践,既是南京发展经济以及拓展腹地的内在需求,也是南京克服城市腹地软肋的重要机遇。如何借助"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合作的契机,扩大南京城市腹地范围,实现南京中心城市与腹地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南京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归宿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围绕“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促进效果显著;机制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加两条路径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基于此,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城市群内部联系,更好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沿海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高铁时代的到来,江苏徐州面临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文在江苏徐州与周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静态和动态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徐州城市竞争力,带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