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从2000年起,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渐规模化,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产业转移不仅使东部地区实现了"腾龙换鸟",而且也促进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亦可把承接产业视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山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资源优势及"十二五"发展目标,对如何做好产业承接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西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进程加快,广西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发展机遇,提高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整体竞争力,就迫切需要加强广西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利用外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经过30年的发展,东部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阶段,大量产业将转向中西部。西部欲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增强利用外资的能力,一是要利用产业转移推动西部产业集群,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二是构建产业转移、利用外资与西部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东部产业转移为贺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贺州要紧抓这一重要机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力推动贺州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必须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产业转移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要引导各地区承接不同梯度和类型的产业转移,形成城乡统筹的产业体系;要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强大城市带大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并推动大量的传统工业逐步向主城以外的区域转移。承接模式主要有要素注入式的直接投资模式、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以及“产业转移园区”模式。  相似文献   

6.
审计监督服务产业转移,既是审计工作自身的要求,又是外界力量推动的结果。要发挥审计监督服务产业转移的作用,需要明确审计服务的目标,找准审计服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差距,制定审计服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潮中,中西部地区承接外来产业转移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其是否具备承接基础和空间。研究表明,重庆市作为中西部最大的产业转移承接地,要充分利用承接外来服务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培育电子信息、外包承接、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新兴的服务业,着力提升重庆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战略。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发展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应根据目标选择政策工具,营造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竞争优势,以及培育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9.
张柏林 《大众商务》2010,(10):53-53
抓住当前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河南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优势,面临的问题,最后从环境、配套、人才和载体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推进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东部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推动了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桂东地区由于地缘关系,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前沿优势。文章在全面分析桂东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铜陵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巨大压力。通过构建近似线性模型和运用物理学容量耦合模型,研究了铜睃市旅游系统(生态环境一文化发展~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度。结果表明,1999—2009年,铜陵市旅游系统耦合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是制约总系统耦合发展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客观剖析城市内外部地理环境背景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旅游理论和实践,提出铜陵市旅游系统耦合发展具体路径:(1)政府主谋、企业主导、社区参与;(2)借循环经济之势,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环境;(3)延拓城市主文脉。凸显青铜文化l(4)梳理城市旅游生态位,促进产品与市场的良性对接。  相似文献   

12.
长波中的经济萧条能够孕育技术变革,而技术变革又能催生新兴产业;继而受益于范式转换,产业革命就在"创造性地毁灭"过程中向前推进。本轮金融危机正在孕育新一轮技术变革,并带来了新兴产业革命的全新机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体上仍处于萌芽期,尽管发展政策已初具雏形,但政策协同与产业动态并不匹配。这就需要以技术变革为核心、通过构建有效管理的策略性安排等加速范式转换;需要创新产业政策、关注政策协同与产业动态的匹配,强化新兴产业的联动发展与推动政策制定者的能力建设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展青铜文化产业,对提升铜陵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发展铜陵地区经济有重要的意义。不过,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特色的青铜文化却并未能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而同步发展,铜陵的青铜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优势仍不明显,离建设文化强市的距离还存在较大差距。着手分析铜陵青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化解铜陵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乃是提升铜陵文化品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商务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外部资本流入的增加和原有资本流出的减少。铜陵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存在生产要素成本和市场成本的压力,制约了该市产业的发展。文章研究认为应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经济,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以及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商务成本,促进铜陵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资源型城市铜陵市为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铜陵市十余个行业资金配置效率进行排序,并通过与EVA(经济增加值)回报率排序进行比较分析,来探讨资源型城市的金融锁定与反锁定安排。认为在资源型城市中,金融服务较为集中于以资源为主导的行业,产业结构制约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欠佳的信贷结构又反过来加深了产业结构的锁定。其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想在资源型经济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固守单一追求效率原则。一方面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的转型和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金融资源重置,谋划新兴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打破传统的过度依赖于少数几个产业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会展旅游是目前旅游开发及学术研究的关注焦点,会展业正日益成为长沙经济新的增长点。城市举办会展特别是定期定点举行的大型会展,在短时间内均能给举办城市带来大量会展参与者及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会展业与旅游业对接互动的视角,运用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学术指导,以长沙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为例,实证研究如何促使异地参会(展)者转化为会展举办地的现实旅游者,从会展业游客转化机制的4个支持系统及15个关键因子入手,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剖析,并同步构建了会展业的游客转化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0~2010年广东省21个市30个制造业子行业的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区域聚集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省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都集聚在珠三角地区;第二,广东省新兴制造业和潜力制造业的行业集聚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传统行业的集聚程度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广东省传统行业存在着过度集聚的现象;第三,广东省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潜力行业,而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最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个传统行业;第四,珠三角一带主要以回归系数较高的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和化学原料等新兴工业为主,而广东省其他地区主要以回归系数较低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广东省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应实行区域差别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烟台临港产业及临港产业带的现状,指出,要抓住国家开发环渤海经济圈和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沿海转移以及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机遇,依托城市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港口优势,强化产业招商、项目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石化、汽车、造船、重型机械、有色金属等工业,带动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形成港口群、工业区、物流网等有机结合、适当分工、协调发展的临港产业带,使之成为胶东半岛乃至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产业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战略转型理论研究成果简要总结的基础上,以昆明市斗南村特色花卉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决策过程为例,就竞争情报研究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战略转型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获得若干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农村服务业是植根于农村的产业,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天生具有“农”字特色,因此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在产业粘合方面有不同的对象,产业演化也应该具有其自身成长的路径。从中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上看,因为历史与现实上的原因,中国农村服务业的演化先天不足、后期发展受到制约,尚没有走出低水平陷阱,对农村的产业粘性不足,与农村市场的适应性相对缺乏。通过运用数据包络模型分析当前农村服务业发展状况,认为农村服务业并不完全适宜农村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城市服务业延伸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