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洋  安洪影 《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53-154,167
生态足迹计量分析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通过测定当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大庆市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出该市生态足迹的情况。结果表明:大庆市3a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消耗资源特点,人民生活消费的主要土地类型是耕地和能源用地,过分依赖农业和石化行业给生会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省为例,综合运用生态足迹、VAR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等模型与方法,在研究云南省三次产业产值与生态足迹变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产值变动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近20年来云南省三次产业产值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下,云南省总量生态足迹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其中,耕地、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对总量生态足迹的贡献较大,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相反,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生态足迹对总量生态足迹的贡献较小,但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三次产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对生态足迹及其要素变动的影响显著.②短期内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且三次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均为正向相关性,但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降低区域生态足迹.因此,为推进云南省区域低耗、低碳经济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应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特色农业和集约农业,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外向型工业园区群,加速推进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向国家申请给予生态补偿和产业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3.
于强  王金龙  王亚南 《经济地理》2014,(11):69-73,106
将生态足迹理论中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应用于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分析,计算近年来水资源足迹及其承载力的变化,探究水资源生态盈亏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了水资源生态足迹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河北省城镇化进程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其中,淡水资源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呈现负相关关系;水污染生态足迹与城镇化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且是导致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赤字扩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降低水资源赤字、加强水污染治理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建立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体系的前提是客观正确的评价。本研究以生态足迹模型理论为基础,以区域小流域层次作为研究目标对象,对农业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方法展开研究,同时为区域生态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以金华江中游为例,分析比对该流域内各类型土地间的生态足迹供需情况,进而解释和评价该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显示金华江中游流域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无法支撑此流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该流域资源开发不尽合理,废弃物处理效率低,循环经济发展方向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总体上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对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后,本研究提出了以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切入点,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导向,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自然生产力和控制区域人口来减低生态赤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地理》2021,41(7):183-192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量化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实证检验污染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2035、2050年的生态可持续性指数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国污染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表明:(1)中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足迹在2000—2015年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三大梯度区间,即以山东—河北—江苏为代表的环渤海湾到长三角的高位足迹带,以湖南—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中位足迹带,以广西—贵州—青海为代表的低位足迹带。(2)生态承载力呈现整体稳中有升,北部沿边省区有较快增长,而京沪和东南部沿海省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全国30个省区的生态压力呈快速增长态势,处于非常安全的省区数量不断减少,处于极度不安全状态的省区2015年已达24个。(4)从产业类型看,重度和中度污染产业转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从产业转移方式看,结构转移不利于承接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竞争力转移则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5)根据生态可持续性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重点引入区、优化引入区、限制引入区和禁止引入区四大区域,为未来我国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全国最为落后的地区,并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文以生态文明的视角,从农业资源稀缺、生态环保意识差及农业技术落后两个方面阐明制约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山地农业的发展.为解决生态环境和山地农业的经济发展矛盾,进一步提出了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生态山地农业和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综合运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了安徽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计算1990~2004年安徽省各项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分析了GDP与各种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水域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与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安徽省经济发展属于能源、资源消耗型,增加1%的GDP产出需要增加0.58%的生态足迹,且分别需要增加0.10%的能源足迹和0.32%的水域足迹。据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相结合的方法,在科学估算新疆南疆棉区棉花秸秆资源储量的基础上,对南疆棉区2005—2014年棉花秸秆资源的各种利用方式进行评估,根据能值生态足迹相关理论,从时序上判断南疆棉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和不同利用方式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载荷。结果表明:近10年来南疆棉花秸秆利用的总人均生态足迹为9.65公顷,总人均生态承载力为8.009公顷,年均生态赤字为1.641公顷;说明研究区棉花秸秆资源的利用方式较为粗放,与区域资源环境不协调,并且超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饲料化和肥料化的利用方式上较为粗放,资源浪费比较严重,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农户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9.
张占平 《经济论坛》2014,(2):4-7,18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研究了河北省2006~2011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计算了万元GDP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发现,2006~2011年,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由2.8173 hm2增加到3.323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显著,基本维持在0.5640hm2~0.5759hm2之间;人均生态赤字由2.2509hm2增加到2.7548hm2,年均增加4.1%。万元GDP生态足迹则由0.97 hm2降低到0.46 hm2,资源产出效率在增加。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的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应用生态足迹分析对内蒙古1991-2015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统计核算,并对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可通过内蒙古1991-2015年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区别来表示生态赤字与盈余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状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占用随之增加,这不仅加大了生态压力,也使得生态环境处于较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1.
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以及绿色GDP核算初步评价了贵州省2000—2017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并选取已经扣除了非期望产出的绿色GDP作为产出指标测算贵州省生态效率,进一步评价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较稳定,无较大波动;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研究期间贵州省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六种生态生产性土地中,化石燃料用地和耕地对生态足迹的贡献度最大。(2)贵州省绿色GDP的增长速度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绿色GDP在传统GDP中的占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不可更新资源产品的消耗量大是主要原因。(3)DEA结果显示,2000—2017年,有7个年份是DEA有效,DEA无效年份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存在冗余,投入和产出未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2.
Qingtian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has maintained the 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ure for about 2,000 years and formed excep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is kind of production mode, so it was ed by FAO as a pilot site for the rice-fish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n 2005. This research has applied the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capacity to monitor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Qingtian County, aiming to find the impact that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local inhabitants lifestyle have placed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role they have played in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 that Qingtian County is characterized by a nearly breakeven total ecological balance, as opposed to Zhejiang Province, the world and other agricultural regions. However, compared with another rice-fish agricultural region, Congjiang County which enjoys a considerable ecological reserve, Qingtian County has consumed a greater amou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Specifically, about half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Qingtian Count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ropland (50.8%) while the CO2 area only accounts for 11.2%, which is drama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ized regions. And a vast of percentage of energy is caused by the combustion of fuelwood which not only requires the land to absorb the CO2 emission it has generated but also occupies the forest where it has been chopped.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以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指数(CUSI),为定量评估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怀来县为例,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8年间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分别增加了0.0274hm2和0.1404hm2,耕地生态承载力则下降了0.1130hm2,耕地生态赤字增加说明耕地消耗量大于耕地供给量,耕地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况。耕地利用可持续程度由1996年的弱可持续阶段(0.01)向2008年的中等不可持续阶段(-0.31)发展。(2)通过对怀来县2011~2020年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可知,到2020年该县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4821hm2、0.1387hm2,耕地生态赤字将达到0.3434hm2;CUSI为-0.55表明耕地利用处于强不可持续阶段,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灰色预测法,基于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度量人地协调性,探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评价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土地利用状况不断变化,1978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持续增长,直到1996年开始稍有缓和,但土地利用仍处于非可持续状态。作者认为生态足迹评价法能定量地反映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引导人类社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江西省11市47县(区)1488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并探究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总人口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兼业程度、农业收入占比、家中是否有村干部、是否参加新农保、是否有农业补贴、是否为家庭农场、是否加入合作社、近年耕地质量变化、相关信息获取难度等9个变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对生态耕种行为采纳的均值只有4.74项,总体偏低,生态耕种行为有待推广与应用。论文探究了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生态耕种的推广、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激励农户生态耕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临朐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山东省临朐县为例,分析了砂石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提出改善其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发展生态农业,重点给出几种适合砂石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综合模式,梯度开发,农林立体间套式,食物链循环模式,并对模式的经济、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发展生态农业是砂石山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庆市生态经济可持续性与发展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瑞芝  董雪旺 《经济地理》2006,26(4):669-672,676
生态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及发展能力的定量测度是区域生态经济的重点研究领域。文章基于生态足迹模型,选取了大庆市为实证区域,计算20多年来的生态足迹,发现生态足迹由生态盈余发展到严重的生态赤字,表明人口的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压力之下,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最后,运用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和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测算了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系统发展能力,指出减少化石能源用地的比重是增加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提高发展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积极培养替代产业是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曹新向 《经济地理》2006,26(6):1062-1066
根据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I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以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对2005年开封市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开封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0.02361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8.9%;其次是餐饮,为7.72%。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为0.04180hm2,生态安全度为0.56,处于一种一般状态或者说较为安全的状态。通过计算也发现开封市旅游生态安全度在增大,说明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关注旅游生态问题应当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最后对模型的应用前景和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吉林省水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吉林省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优,但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优于西部,林区优于农区。在此基础上,从统一规划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农用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科学利用水土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吉林省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