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8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初探--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学中的阻力面理论为依托,创建了符合旅游规划需要的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模型,构建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之间联系的阻力层次体系,建立了旅游空间联系关系的影响因子系统,提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指导区域、地方及旅游区规划中的作用,并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为例展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地方旅游开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2.
董雪旺  智瑞芝  江波 《经济地理》2007,27(3):353-356,361
文章对区域形象塑造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形象塑造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形象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辨析,从客观性与主观性、整体性与片面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现势性与前瞻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形象塑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山西省为案例,论证了区域形象塑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山西省的区域形象经历了一个华夏文明的摇篮(古代)——商业金融中心(近代)——能源重化工基地(现代)——暴发户的乐土(未来可能)的历史嬗变过程,山西省要摆脱当前的形象危机,破解“资源的诅咒”,摆脱路径依赖,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抛弃“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现有形象,塑造“节约山西”的区域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始终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旅游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此进程中形成了突出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的支撑下,旅游业是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凭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旅游多维减贫效应的测度和分析,有助于更加精准地识别贫困,进而研究旅游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减贫效应。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要素的变动对旅游发展及多尺度旅游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交通影响下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旅游影响区域的差异、旅游交通空间行为等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作重点,旅游地理研究实践须与国家需求有效结合,来拓展广阔的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4.
运用投入产出法构建居民消费碳足迹测算模型,结合浙江2002—2012年各行业相关数据,估算居民消费的直接和间接碳足迹。并基于LMDI法构建居民消费间接碳足迹(CF~e)影响因素分解模型,考察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碳排放强度六种效应对CF~e总量效应的影响。研究显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足迹是浙江省着重减排对象,经济发展水平效应是驱动CF~e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消费强度效应是抑制CF~e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CF~e增长也起一定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群落理论1、生物群落种间关系理论在普通生态学中,种间关系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竞争、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2、旅游地的竞合关系——竞争竞争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两个或多个旅游地,在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或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时所出现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国内旅游出游力的地理尺度问题.首先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1个社会经济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定量分析得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验证了"客源地社会经济属性决定其出游力"的研究假说.然后引入三角图解法,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出游力在社会经济规模因子、居民生活水平因子、对外联系水平因子等三个维度上分解,探寻中国省际出游力的区域差异;结合AreGIS样条曲线差值法,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出游力地域空间形态整体呈现"三级阶梯状",与中国三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累计70%的旅游出游力集中在第三阶梯,中国存在"四大旅游客源地":冀鲁豫、苏浙沪、鄂湘粤和四川.最后从国家地理尺度,兼对中国与世界已研究国家案例国内旅游出游力的影响机制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是灾区经济社会恢复重建的重要“突破口”,尤其在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地区;而理解灾区游客旅游动机有利于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管理战略的制定.该研究以遭受“5·12”汶川地震影响的九寨沟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引入“灾害事件引发的旅游动机”,对灾区国内游客的多种旅游动机交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证实了灾区旅游业恢复重建管理中:①恢复重建的关键内容是“核心旅游吸引物与安全”;②恢复重建的重点区域是灾区内已有高知名度的旅游地或在灾害事件中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地区;③对目的地优质旅游接待服务意象的修复或构建能够恢复和提升灾区的旅游市场竞争力;④灾后旅游业市场营销需要重新区分客源市场并进行定位;⑤国民对灾区的爱国情怀可能会为目的地带来更多的国内旅游流,但需要营造“到灾区旅游是对灾区恢复重建最大援助”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8.
关于旅游产业地位的思考--兼论黑龙江省的旅游产业定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巨大成功,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培育.形成一股“旅游产业热”。然而,旅游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将旅游业定位于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必须十分谨慎。在对当前的流行观点进行批判性评价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选择基准,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业并不是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最佳候选者。同时,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黑龙江省旅游业不应定位于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而应定位于关联产业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三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地缘上紧密相连,在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类似的历程,形成了相似的区域产业结构,构成了东北亚经济区的一个特殊区域。本文以三个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政策为基础,从产业结构出发,分析了三个区域间资源的互补性、经济发展状况的近似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特征,并指出了三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总结乌镇模式的基础上,从游客体验的视角,采用旅游者地方感测量量表,对乌镇东栅和西栅景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乌镇模式的市场接受程度和可复制性。研究发现:乌镇的旅游开发活化模式总体上得到了市场认可,但文化遗产的活化有待提高,社区空心化和遗产化石化在乌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游客的乡愁体验和文化感知不强;乌镇模式中,旅游开发活化和风貌保护存在矛盾,旅游功能的完善是以牺牲古镇风貌和游客的地方感为代价的;旅游开发中"真"和"美"的价值取向存在内部张力,精心修复和改造的建筑和风景更符合游客的审美;乌镇模式是对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但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文化根植性,异地复制需要考虑其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