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满 《中国就业》2009,(3):36-38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不就业”的争论:有的人认为,大学生就业就是难,从招聘会上出现的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争一个工作岗位的现象来看,就印证了这个观点:也有的人认为,我国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多达八百万个,而大学毕业生不过五六百万,只是由于大学生择业观念陈旧,好高骛远,挑三拣四,不去就业,从而形成了“就业难”表象。  相似文献   

2.
单之卉 《数据》2010,(3):8-9
据权威部门预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万人,这个数字刚好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首届毕业生人数(2003年)的3倍。大学生就业难.到大城市就业就更难。近年来,“北漂“、“啃老”、”蚁族”、“蜗居”等词汇的流行.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生态。  相似文献   

3.
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难就业现象已被社会关注。本文以广西某高校为例,详细分析了西部地区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最后从提高就业新认识,树立创业新理念、塑造就业新形象三个维度论述了有效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其就业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的众多热点问题中,大学生“就业难”显得尤为突出,“毕业”即“失业”成为现今许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就业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就是最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成才观念和择业素质等方面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5.
盛丹 《中外企业家》2012,(1):155-156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在探讨“就业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西安石油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更难.本文立足于调查当前河北省一些工科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从个人、社会、学校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她们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消除性别歧视、增强女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改革学校的专业设置等促进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展望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凯 《中国就业》2011,(10):22-2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其表现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既体现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总量矛盾上,又体现在“有业不就”与“人才短缺”现象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上,还体现在“人才高消费”与“零工资就业”等不充分就业现象上。“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会有怎样的变化?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的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的就业渐入困境,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印失业”的说法,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难,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就业供求错位,对此应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就业观念,创造更多高层次就业需求,革新教育观念,以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彭颖 《民营科技》2009,(3):34-34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出现的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必须找到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磐安县出台和整合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就业,确保大学生就业有“位”来。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中国就业》2014,(7):1-1
近年来,受就业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影响,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加上往年累积未就业大学生以及大量留学归国人员,今年需就业人数可能更多。年年递增的就业人数,让人们觉得就业似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樟树市关注“就业难、招工难”,推出三项“招牌服务”,缓解企业用工难、促进就业稳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用人单位、女大学生自身等原因导致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据预测,到201年,大学毕业生将迎来就业最高峰作为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较新的知识和技能,缘何就业如此之难?就业难难在何处?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呼声在近年来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们的不可承受之重。“就业乃民生之拳”,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受制于各种因素而尚未能够顺利转轨,出现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时期不常见的高水平失业和就业不足并存的现象。作为高学历拥有者的大学生,为何存在就业难问题,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涉及的方面极其复杂,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就业能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学校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由于大学生就业难,导致了在当前的大学校园内正弥漫着一股“就业恐慌”。文章着重阐述了该如何正确认识、剖析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这种“就业恐慌”,并对学校应采取哪些积极措施以有效地消除学生面临的这种“就业恐慌”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问题。导致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问题、学校培养、家庭因素以及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等。经笔者调研发现,每年招聘季总会出现用人单位扎堆宣讲,学生参与人数少的怪现象。根据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就业岗位数量与毕业生数量并没有很大差异,而"企业招聘难"、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与高校就业引导以及学生就业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高校就业指导应提出精准就业指导途径,为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走以创业拓展就业途径的新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和增量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下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新途径,寻求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良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以创业实现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理念能够有效地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帮助他们从就业走向成功创业。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章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从多角度出发,对建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促进机制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