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已不可阻挡,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但仍有剩余的老人、妇女、儿童留守,青海农村的这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广大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城镇化进程中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进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拉力”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显著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而城镇化的“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推动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增加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有效降低城市工资。同时对城镇化质量建设投入更大力度,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主要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来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城镇化。在此过程中要统筹好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发展城镇经济增强吸引力,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向城镇就业,二者良性互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和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并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6.
赵春蕾 《中国市场》2008,(52):198-199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和可耕地资源的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凸显出来。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找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7.
李继云 《商业研究》2008,(5):177-180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云南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滞后、现行的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是两者不能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改革户籍与土地制度,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力保障权利、坚持多元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原则、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等是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良策。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振  鲁敏  刘增凡 《商业研究》2003,(15):173-175
“三农”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力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向现有城市转移一部分,也可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推进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向,要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该问题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以茶店镇为例,在论述该地区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和转移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铜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为铜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为了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我国实施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就业是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出新型城镇化政策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说明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必然是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劳动力的迁移其实是劳动力对经济—社会系统做出的反应,有其自然性和内在规律,我们国家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达成了共识。文章在大量已有研究基础上试图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均衡假说,旨在比较系统全面地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向和逆向转移的推阻机制,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两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经济具有小城镇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就业压力,并且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及其所具有的经济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3.
杨佳乐 《商》2014,(10):149-149,127
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站在城乡统筹的角度重新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其新的时代意义和历史背景。本文在了解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推一拉”二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借用物理上力的分解构造“推力、拉力、能力、阻力”四力模型,同时借鉴新经济地理论一般均衡分析中音寺前向联系机制来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利用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致富奔小康,关系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进程。研究这一问题,有必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形势,确定转移的基本原则,总结和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 1、大量自然资源闲置与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现象并存,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还很大。湖北省还有2000多万亩宜林山场、3000多万亩宜牧草山草坡、2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转移任务艰巨,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大地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上也呈现出明显差异,东部地区转移空间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小.对此,笔者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中、西部地区城镇转移空间等措施,缩小区域差异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6.
方芳 《北方经贸》2008,(4):30-32
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成为全省农村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一些不合理的制约及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等因素使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尽人意,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乡镇企业经济规模。实现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科学、健康地转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影响农村长期消费能力的因素及应对措施与城镇化发展方向关系的研究分析,提出。一方面应通过加快城镇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释放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应通过加快农村其他产业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民角色,最终实现从农村、农业、农民三位一体地实现城镇化发展,培育农村长期消费能力,实现农村消费需求的长期有效扩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究其原因,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差距等是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提出对策:调整户籍、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19.
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完成其主要任务的同时,将产生产业关联和扩散效应、经济非农化发展效应、城市化关联效应以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拉效应,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农业产业结构、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制造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结构等四个方面,由此形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路径包括: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的新型农业、依托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农村工业、即将起步发展的乡镇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的传统制造业和重点扶持发展的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加剧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政、市场共同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并持续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反过来又是加剧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直接原因,要推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必须依靠政府行为的力量,积极发展“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加速城镇化建设,发展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