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农业技术进步中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业技术进步中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安排林国先农业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内核是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离不开市场取向的农业制度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农业制度现代化便没有农业现代化。鉴此,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把制度定义为它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绩效:从实证到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作者认为,从政治表现角度观察,土地制度变迁获得了不同经济当事人“同意的一致性”;从经济发展角度观察,制度变迁促进了对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改造,引发了农业资源要素的流动,实现了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共同发展;从制度创新角度观察,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以及制度变迁的交易规则选择等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经历了建立、衰落与重建的过程,借助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这一过程可以发现,推动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变迁的主体是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变迁的重要原因,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不足导致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变迁的滞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增强制度变迁主体的力量,积极应对制度环境的变化,加强体系内部的协调机制,注重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中国土地经济学自198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经济学是一门注重方法论、学科体系相对完整成熟、对土地科学的其他学科有基础支撑作用的学科,并且兼容并包、与时俱进;(2)土地经济学的演进也是土地经济学核心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技术进步支撑了土地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发展,形成了以理论推动发展、以技术深化理论研究的演进逻辑;(3)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土地商品属性积极探索与城乡土地制度初步构建(1980—1993年)、土地市场体系初步创立与土地制度框架大体形成(1994—2000年)、土地市场规律深入研究与土地制度公平效率权衡(2001—2010年)以及"土地财政"问题加重与土地制度微观个体地位凸显(2011年至今)4个阶段。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体系运行规律,研究土地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调控的关系,分析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性质和特征,并构建土地制度变迁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5.
土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一,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以户均制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极大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显现出一些缺陷,作为一种新制度,土地流转是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极好补充。鉴于此,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土地流转制度的产生及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中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制度的创新。然而遗憾的是 ,中国农村金融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发展缓慢 ,严重制约了中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用新兴的制度经济学理论 ,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并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设想。一、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道格拉斯·诺思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诺思认为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其原因是 :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  相似文献   

7.
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制度问题纳入经济学研究视野 ,视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性函数 ,由此“现实地透视各国经济绩效差异甚大的原因” ,是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增长与发展之谜的透彻解释。笔者认为 ,中国社会历史形成并经由市场化改革后进一步拉大的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异 ,尤其具有典型的制度分析意义。在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与扩大中 ,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内生变量。除发展起点、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本形成与积累、技术研制与开发水平、知识进展与人力资本方面存在差异以外 ,东西部在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一、东西部农村的制度实施…  相似文献   

8.
梅德平 《中国农史》2004,23(2):102-107
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即“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微观经济组织的制度演变,实质上根源于共和国成立前的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实践。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共和国成立前革命根据地各个发展时期互助合作组织变迁的历史轨迹,重点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这种组织制度变迁的制度绩效与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增长理论表明 :现代农业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是生产要素的投入 ,即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其次是农业技术的进步 ,现代农业的传统农业得以向现代农业转化 ,其内核就是以农业技术的进步为标志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三是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即经济制度效率的提高。相对于投入和技术而言 ,理论界对经济制度变量效率的研究要滞后的多。是以诺斯和托马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在研究技术变迁的基础上第一次从制度本身及其结构的变迁研究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傅殷才 ,96年 )。而现代增长理论也已经把…  相似文献   

10.
渔业产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在以下两个前提假设的基础上来探讨渔业产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与制度的关系的。第一个假设是 :人类社会总是存在不同主体 ,包括集团和个人 ,制度的变迁和创新不可能在单一主体的社会里发生。第二个假设是 :不同的经济主体 ,包括集团、个人以及政府官员都是作为不同经济利益主体而存在 ,符合经济人假设 ,只是他们追求利益的形态不同而已。一、关于制度与经济行为的理论说明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制度就是约束人们经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它包括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等。一般所指的制度是制度安排 ,它包括正式制…  相似文献   

11.
新老制度经济学派由于哲学和方法论不同,从而对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属于不同的范式.本文从制度变迁的基本假设、层次与范围、主体和动力以及效率评价等五个方面比较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差异,旨在进一步理解历史和现实中的制度变迁现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研究目的、基本方法论、制度变迁主体理论、国家理论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解释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论,以生产力理论和阶级理论为基础,在社会分析上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把阶级作为制度变迁的主要担当者,坚持生产力是决定经济增长的第一位因素的观点,并以研究基本制度的革命性演递规律为主要目的;新制度经济学则以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其市场产权理论和新古典国家理论为基石,以解释经济绩效为理论目的,并在此问题上从市场产权制度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层面上坚持了其”制度决定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发展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及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的制度安排、历史背景和变迁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力图揭示出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及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制度变迁的路径及方向,选出符合实际、适应发展的黑龙江森工管理体制,从而实现有效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 ,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之上 ,认为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 ,并结合我国的农村的实际情况 ,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两种发展模式 回顾一下苏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1990年前后苏州的农村经济发展显示了明显不同的特征。为什么有这种不同?笔者从发展极理论出发,认为这种差异,绝不仅仅是发展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更意味着发展模式的变迁。 本世纪50年代,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发展极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迅速增长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支配效应的“推进型单元”,这种推进型单元就是发展极。发展极对邻近地区的支配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  相似文献   

16.
安宁  翟印礼 《农业经济》2006,(12):41-42
1980年,几乎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此,—种崭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蓬勃发展起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无到有并逐渐演进的变迁过程为什么能发生?为什么是自下而上的发生?本文拟运用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框架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7.
刘璨 《中国农村观察》2004,(1):35-43,55
本文采用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利用安徽省金寨县93个样本农户1978—1997年资料,计量了样本农户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率、制度变迁的贡献等生产力发展指标,表明森林资源丰富地区可以通过生产力发展达到消除贫困的目标。制度变迁和技术效率是影响消除贫困的主要生产力因素,因此为了消除贫困进行的制度变迁要稳定且预期性强,积极提高技术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在现阶段尤其要促进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出现多次变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变迁而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制、四荒地拍卖制、股份合作制等5种农地制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探讨这5种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背景、条件,总结和梳理农地制度变迁所产生的绩效及启示,并针对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进一步改革及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变迁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7月1日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出现.与单个合作社相比,联合社制度安排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得到帕累托改进.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可说明联合社制度变迁路径.在制度变迁的初始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第一行动集团,潜在的利益推动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突破口,其发现潜在收益并转换角色,制度变迁表现为中间扩散;中央政府成为主导,继续推动制度变迁.为进一步促进联合社的发展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优惠政策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法律上确定联合社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是受法律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 ,并严格按照法律运作的经济。然而 ,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和改革开放前高度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 ,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中国农村培育农民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建设完善的法制体系将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本文将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农村法制化道路的内在逻辑进行探索 ,并提出我国农村法制化建设的相应对策。一、中国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证分析1 制度变迁的基本原理制度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 ,是社会中个人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