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全国52个特大城市1990~2008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多中心、多轴线的演变,多中心结构、带状结构和放射结构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演变特征在1990~2000年表现更加明显,多轴线的演变特征在2000~2008年表现更加明显;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受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城市产业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增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基于1990~2008年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归纳为单中心结构分化、轴线结构强化、单中心结构回归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物流产业的发展使得物流节点的布局发生变化,而物流的节点布局也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本文主要对物流节点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对物流节点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联系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更好地去规划物流节点布局,推动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充分发挥出物流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促进城市的发展更加现代化和健康化。  相似文献   

3.
武广高铁对沿线都市圈可达性影响及旅游空间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将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利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方法测度武广高铁对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可达性影响,结果表明:武广高铁开通前,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各等时圈基本上呈同心圆状,且连续紧凑;高铁开通后各等时圈由同心圆状变为带状,表现出稀疏性和不连续性。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一日游"所辐射范围的城市数量由高铁开通前不足一半到高铁开通后超过一半;且只需在4~5h以内辐射到三大都市圈的最远城市。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通过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原理,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最终建构武广高铁旅游带,进而实现高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核心—边缘理论作为旅游空间结构差异和演变的一种基础性理论,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参考意义。到现在为止,对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定性研究,而本文主要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定量研究为主。基于2005~2010年的数据为例,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六个主要城市为代表,运用心-边缘理论进行相关阐述,不仅可以拓展相关理论在旅游空间结构上起到的作用,也可拓展此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土地利用学等学科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开端,在未来近半个多世纪的时期中,将一直处于急剧突变进程之中.加强对我国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根源分析问题.本文简要概括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和驱动机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把郑州建设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演变的主导因素,认为郑州由"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双"V"字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到"双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从郑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生态屏障空间、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和优化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群体分化的空间表征,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传统社会、近代社会、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几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因素及结构特征有所不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是演变的宏观背景,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构成演变的内在动因,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变化是演变的外在条件,渐进性和继承性是演变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网络化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主体形态,对于弱化各类城市的区域不平等和不平衡性以及实现城市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种认识,全面阐述分析了城市网络化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动力机制,并从初级、中级、高级三大阶段探讨了城市网络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在对其中心城市结构、纵线结构和横线结构这一结构体系进行立体式探索的基础之上,从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水平、优化网络节点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格局、建立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化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四大层面提出城市网络化发展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会空间是社会群体在地域空间的分化表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不同。为明确长时间序列上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以西安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对近代社会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及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现代以来西安市社会空间类型变化显著,影响因子逐渐增多;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由近代社会时期的"单核"演变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圈层+扇形",演变为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圈层+扇形+马赛克式";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是传统驱动力(城市发展基础、经济发展和产业更替、社会阶层变迁、要素集聚和扩散)与新型驱动力(宏观政策制度、"新经济"模式、开发区建设等)共同驱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开发区作为一种引导产业发展的“特殊政策区”,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大量政策支持下陆续设立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并在制度空间层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板块现象”。开发区模式不仅形成了鲜明的“板块经济”特征,而且深刻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导致了大都市区城市空间内部的非均衡发展和板块间的同质化竞争。通过解剖西安案例,认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必须重视大都市区内开发区群的整合和统筹,特别是要以群体的视角强化各个板块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协同性,并理顺开发区—行政区在经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方面的权责,以期能对新时代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严春艳 《价值工程》2011,30(1):132-133
增长极理论是关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它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解释模型。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运用增长极理论能够为规划专家从事旅游规划工作提供理论工具。文章从增长极理论入手,讨论了增长极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陕西省和渭南市两个层面上对渭南市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演变表现出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城市的一致性,理论模型能较好解释土地市场建立以来的演变过程;与理论判断相同,基础设施扩张尤其是交通条件改善,引致1999年之后住宅用地容积率空间变化梯度明显变缓;土地一资本替代弹性系数的上升说明,市场力量正在影响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形成,且市场效率逐步提高,作用深度逐渐增强,将促进空间结构的优化和空间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研究王兴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和城市社会区域划分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又称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内容。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研究,旨在解决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4.
城市旅游景区的空间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城市旅游景区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复杂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人地之间的矛盾.只有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协同进化,才能使城市旅游景区系统走向有序发展.在阐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现状,认为城市化、旅游需求变化和旅游发展模式是其空间演变的驱动因子,同时提出了城市旅游景区空间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西部城市旅游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与枢纽 ,城市旅游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区域旅游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水平。本文从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出发 ,从城市化水平、旅游整体水平、旅游空间结构、旅游产品与模式等方面分析了东部和西部城市旅游的差异。为西部旅游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通过城市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健康"生长"的有效途径,提出通过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以及适合中国特色的和谐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结构,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形式。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诸如地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经济学等都对城市空间结构有所研究。各学科研究的角度不同,故难以形成统一的概念表述。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国内众多学者认同把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为城市外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文章基于区域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综述,探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并对其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8.
城市游憩商业区是城市游憩业发展的重要吸引物,游憩商业区建设被赋予塑造城市形象,展现人文关怀的内涵。以武汉游憩商业区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武汉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由单核到双核向点轴发展的演变特征,并探求其演变的机制。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和武汉市城市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千红  周耀进 《企业导报》2012,(20):145-146
全国高铁建设将武汉置于全国高铁中心节点城市的战略地位,高速铁路大大改善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条件,且由于交通时间大大减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效应显著提升,从而导致旅游地空间结构及旅游需求的巨大变化。本文探讨以武汉为中心打造"4小时高铁旅游圈"的可行性,利用SWOT分析模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耿明斋 《企业活力》2005,(12):28-31
<正>一、河南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及特点 根据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一个特定范围内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是与其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的。就河南来说,真正的和完整意义上的空间结构演变是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开始的。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要素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没有了纵向的调拨环节,横向直接的流动是以需求和效率为导向的,效率和需求成为要素集聚的唯一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