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但贷款使用效率偏低,信贷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面临来自商业银行和微观经济主体的障碍;利率下调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债券发行成本,促进了储蓄分流,但储蓄、投资的利率弹性不大;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是一个筹资场所,功能不全,货币政策传导作用有限;我国外汇市场是一个有管制的市场,人民币汇率“管理有余、浮动不足”,汇率机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市场不发达等因素,制约了利率传导机制、资产价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在回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并通过实证检验,揭示出目前信贷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信贷配给途径,利率途径及汇率途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指令性的信贷配给制向利率和汇率途径变,路径演进的结果是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信贷配给途径、利率途径及汇率途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指令性的信贷配给制向利率和汇率途径转变,路径演进的结果是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梳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实现高质量就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作用下高质量就业的研究框架,并归纳出三大研究主题的核心观点。第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税收政策和政府债务对高质量就业产生影响;第二,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信贷环境和汇率波动等途径,间接影响投资、消费和产出,进而影响就业;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别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为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的有效性,对1984年至2008年我国利率、投资、消费及国内总产值的年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且对2004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我国贷款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除消费外均存在阻滞因素,我国贷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互为因果关系,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比较有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都作用于经济,但与货币渠道相比较,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存在的问题.由于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难以发挥作用,因而,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而在通货紧缩时期,信贷渠道存在渠道收缩和阻滞问题,在经济繁荣或过热时期,信贷渠道又过度扩张,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针对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改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制约了统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信用传导机制是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微观主体行为的地区差异是信用传导机制区域效应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介绍了狭义信用传导机制、广义信用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以及成立的前提条件;并从微观经济主体角度分析影响信用传导机制的因素;最后,从微观主体的地区差异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区域效应产生的微观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从长期均衡视角和短期动态变化两个方面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对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表明:通过利率渠道和货币渠道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控比信贷渠道更为有效,信贷渠道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控更为有效,而利率渠道和货币渠道对物价的调控更为有效。建议在现阶段的货币政策调控中,注重利率调整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以实现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控,同时要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叠加和滞后效应,适度控制政策出台的时间间隔,提升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0.
郭磊 《全国商情》2009,(23):53-5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论上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进行传导,但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不同渠道的传导效果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运用最新发展的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关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角度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探索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美联储频繁使用联邦基金利率这一调节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工具,对美国货币市场的长短期利率以及美国经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04年以来,美元短期利率总体走势先抑后扬,而长期利率总体走势先扬后抑。基于美国2005年经济形势以及美联储利率政策回顾与总结,文章预测:美联储将以每次加息25个基点的方式在2005底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中性水平”4.2%,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将缓慢上涨到5%,长短期利差也将进一步收窄。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区域货币供给区别的角度,考察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因素,并重点从现金漏损的角度出发,认为此因素在地区经济差异状况下,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不能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现实是阻碍共同发展的原因之一.文章建议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以实现全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风险承担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条新渠道,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反思其成因,"过低的利率"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重要的诱因之一。长时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引起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上升,导致金融不平衡的累积。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表明,追求物价稳定的宽松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双重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5.
使用月度数据实证分析1994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探讨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可发现:以短期存款利率代表官方利率,以同业拆借利率代表市场利率,分析两种国内利率对于世界利率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官方利率独立性较强,而市场利率独立性很弱。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两种利率独立性大幅提高;鉴于两种国内利率都有缺陷,对货币供给量对国外利率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具有中等的独立性,汇率制度改革后货币独立性显著提高;通过分析货币与外汇储备的关系,可发现冲销操作仍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汇率选择理论表明,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趋于无效。我国汇率制度实质上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在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突、货币政策独立性、外汇储备内生性、货币政策目标双重化、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力等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存在多方制约。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重新选择我国的汇率制度。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中期目标和近期选择是建立汇率目标区,长期目标则是建立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17.
利率汇率传导机制研究: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和汇率是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调节工具和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在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自由兑换下, 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利率汇率之间存在灵活有效的传导机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利率或汇率变动,更取决于利率汇率传导机制的效率.在中国资本控制逐步放松和资本账户渐进开放进程中,加强利率汇率传导机制是实现我国内外经济均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