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产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仅是对其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对其与现代化的冲突进行“棒杀”,而且应在新型制度下,理性思考有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岳甜甜 《魅力中国》2009,(15):79-80
在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和评估,并在理性的根基上逐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思想范式从通过反传统来深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在反传统的过程中激活民族的文化自觉,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逐步实现汇通古今中外文化资源,建构过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文化体系的雏形。从而在继承传统、汲取外来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站在新世纪的坐标原点 ,不同国家和民族从不同的历史文化卷入到新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 ,文化的交融和文明的冲突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本文全面回顾和评述了一百多年以来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学术讨论 ,从经济学视角评论了马涛博士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近代工业文明和现代化提出的新解释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专制对商业资本的压制、产权安排对商业资本的侵害和离析、意识形态对商业资本的侵蚀是导致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工业文明和理性资本主义的主要因素 ,另外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孕育出现代科学体系也是没有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得出了几点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传统经济与现代化”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11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经济所联合举办的“传统经济与现代化”研讨会在近代史研究所召开。来自近代史所、经济所、农发所、清华大学的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近代史所副所长虞和平研究员主持,就传统经济因素对现代化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据会议记录将主要发言摘录如下。 吴承明(经济所)说;什么叫现代化?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传统向理性社会(工业化)转化。欧洲是基督教社会,神权统治,所以,必须先有文艺复兴,先人文化,然后再向理性转化。中国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合现代化的发展的问题,其实是100多年来中国知识界的所关注的中心问题。由于受知识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持立场相差悬殊。改革开放之后,全盘否定文化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只是在短期内占据上风。在大多数的时间中,人们逐渐倾向于认为中国建设现代化应正视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既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方向的影响,同时民族主义和世界范围内对于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的讨论也有助于人们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正面作用。在肯定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相协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大多缺乏系统性,其学术成果多半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成果重复多,缺乏那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性辩证研究。其热点和焦点集中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历程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惠敏 《理论观察》2002,(4):102-104
我国正致力于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既不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全盘否定 ,也不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翻版 ,而只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超越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分化与整合的二元互动互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韦伯庞大的宗教社会学体系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视角来考察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文化观念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全盘西化"与"固守传统"都是不对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传统的现代化,即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吸纳西方先进的文化元素,构铸新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广度与深度。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民族之根和民族之魂,是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突出特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等结合起来,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置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位置,加以思考和运用,在国际交流中,宣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成果,切实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等教育在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程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关键。为此,必须注意和解决好的问题是:首先要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具有科学的文化意识,要了解和研究各国教育的特征和改革与发展,就要了解赖以铸就各国教育特征的文化传统;再次要正确处理好三个矛盾和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选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何以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度的“文化自觉”是理论的自觉与实践的自觉的有机统一。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并成功地开掘其现代意义的理性前提;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有一个清醒准确的定位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关键;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国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力图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试图说明在现代化道路的建设中无法规避的传统文化、国民性等问题,而能否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又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与建设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新时期创造性转化必须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外来文化的侵蚀渗透、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等困境及原因,应充分认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文化的关系,大胆创新儒家思想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来源于“刺激-回应”的历史实践。具体而言,基于中国传统的价值理性的自觉乡土想象与基于西方工具理性的自为物化幻影之间的矛盾关联和价值张力,构成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一基本问题决定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多重模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刘军 《魅力中国》2010,(5):93-94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赖华先 《老区建设》2014,(20):41-45
文章从中国文象思维的理论角度重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自然理性"的理论体系。从本体论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念"是一种"自然理性";并从先秦文献中的"自然理性"(道)的量化分析来进行印证。文章第三部分阐述了自然理性的交往原则,主要有等级秩序、德、法三种。第四部分比较分析了自然理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指出中国文象思维是一种描述性的思维表达方式,而西方逻辑思维是一种陈述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并分析了自然理性的修辞手法,主要有象征(取象)、比喻(譬喻)、拟人(比拟)、类比(连类)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本土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历史课题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国门打开之后。在“救亡压倒启蒙”的主旋律下,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坎坎坷坷,任重道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西方”与“传统”之间徘徊,恰恰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谋求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两难困境,而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就是要试图摆脱这种困境,这一现代化过程同时构成了近代政治文化本土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所走道路、所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不相同。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段欣 《乡镇经济》2014,(4):80-8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轫于夏商周,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近现代以来虽历经种种冲击,但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仍影响深远。当今,徽州地区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日益融入更加积极的文化成分和观念要素,并找到与徽州政治发展现状相容并能有效促进中国政治持续发展的政治文化。这就要求政治文化的构建拥有足够的政策文化基础,从而能构建稳定而明确的体系文化。徽州地区理性面对传统政治文化并从中寻求支持,是构建当今在城乡基层治理中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